叫我猛将,雍正王朝孙嘉诚求雨允祥求情?

2023-08-26 06:28:03 79阅读

叫我猛将,雍正王朝孙嘉诚求雨允祥求情?

第222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雍正要的是什么人心呢,当然是要将年羹尧进一步犯了众怒,将来好收拾他了。

叫我猛将,雍正王朝孙嘉诚求雨允祥求情?

不得不说雍正的帝王心术还真是恐怖,简直是步步为营,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孙嘉诚在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被雍正称为恩人之时,却去参他,自然是碰钉子了,被雍正惩罚跪到外面求雨,以证明年羹尧是忠臣。

当孙嘉诚在外面是晒的奄奄一息,老十三去求情时,雍正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朕要的是人心”。

那么雍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雍正这个做法很高明,孙嘉诚为什么受惩罚呢,因为他在这个时候称年羹尧为奸臣,雍正自然不能容忍,因为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使雍正坐稳了皇位,雍正称他为恩人。孙嘉诚攻击年羹尧就是攻击雍正,背后的老八等人可是在等着看笑话,然后煽风点火呢。

所以雍正惩罚孙嘉诚跪着求雨,是使老八等人没有机会趁机发难,保住了自己的颜面。同时孙嘉诚是清流的领袖,借机使年羹尧犯下众怒,使文官集团跟年羹尧这个武将进一步对立,将来好收拾文官的“人心,来对付年羹尧。

为什么宋安之这样说呢?

大家看看年羹尧进京做的那些事情,先是对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后来又在大殿之内当着百官的面对雍正说道“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一张保举的名单就有几百号人,被人称之为年选。

年羹尧这何止是功高震主,简直是飞扬跋扈,不把雍正放眼里,雍正因为年羹尧的功劳,不能直接发难,只能晚上去找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发火,一个劲的喊“卸甲卸甲”。吓得年妃一直脱衣服脱到差点少儿不宜的地步,然后气冲冲的走了。

年羹尧这个人不只是立下大功时就膨胀起来,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年羹尧就曾有两次想要改换门庭,投到老八门下,最后被雍正是又敲打,又娶了她妹妹年秋月才将其稳住。

在年羹尧担任大将军时,也不老实,雍正派老九和十名大门侍卫本来想监视老九和年羹尧。结果老九和年羹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将十名大内侍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不是伊兴阿的密折,雍正都看不出来年羹尧跟八爷党的老九勾结在一起了。ps:这个具体分析,宋安之很早之前就分析过,有感兴趣的可以私信哈。

年羹尧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跟八爷党的老九勾搭在一起,这可是犯了大忌。所以雍正在年羹尧回京之时就急匆匆的切断与八爷党的联系,首先雍正让老八这个总理王大臣下去大喊“百官跪迎”年羹尧,年羹尧跪了百官心里不服,肯定恨透了年羹尧。年羹尧不跪吧,更是得罪了百官,总之老八这么一喊,给了年羹尧一个皇帝才可以享受的百官跪迎待遇,是彻底将年羹尧推到自己对立面,两个人也就勾搭不起来了。ps:关于百官跪迎的分析剧情,很早以前就发过,感兴趣的可以私信宋安之哈。

雍正在赏赐年羹尧时,就曾既是敲打又是捧杀年羹尧,当着群臣面说道“你为我大清立了大功,论理就是封你个王爷也不过份,不过自古以来异姓封王多没有好下场啊,朕这是爱护你,望你能体谅朕的苦心”。这么一说是想使年羹尧清醒一点,又使群臣嫉妒年羹尧,但对年羹尧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年羹尧之前的种种小动作,还有进京以后的目中无人和飞扬跋扈,其实已经是使雍正大为反感,已经想要卸磨杀驴了,但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不能现在发难于他,更何况西北还需要年羹尧,所以雍正开始一步一步的来。借着罚跪清流领袖孙嘉诚求雨,其实是使百官进一步与年羹尧对立,为以后清算年羹尧打下基础。

在原著小说中,雍正罚跪孙嘉诚,是因为他有风湿之类的病,能预感要下雨了,所以罚跪孙嘉诚。但电视剧中并非如此,雍正就是想借着孙嘉诚这个事使年羹尧犯下众怒,好使年羹尧人心向背,说起来雍正也够心狠的,不过最后也好收场,等孙嘉诚晒晕倒了就可以不了了之了,没想到孙嘉诚运气好,跪来了雨。

那么雍正为何不惜以牺牲孙嘉诚的风险,来使年羹尧人心向背呢?

其实这时候就可以看出雍正想要除掉孙嘉诚了。

为什么要除掉孙嘉诚呢,因为孙嘉诚是清流领袖,而且这个清流领袖还善于煽动官员,这不是要结党的趋势吗,换平常人来看,孙嘉诚这样,是个好官清官,换雍正这个皇帝的上帝视角来看,孙嘉诚是一个不利于统治的危险分子,还有结党的趋势,所以雍正留不得他。

毕竟清朝之前的明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党争误国,所以才那么快亡国的。清朝可不想走明朝的老路子,所以严禁官员结党,后来的科甲朋党案中,雍正更是公开说出朋党的危害,还说道自己不是明朝的万历,然后将清流领袖陆生楠、谢济世、李绂处斩。

大家再看看孙嘉诚是怎么样的棘手。

雍正审孙嘉诚之时,问道说“谁让你参年羹尧的”?

孙嘉诚的回答很有意思“是上天!今年春四月初至今直隶山东久旱无雨,您知道什么是原因吗”?

雍正问道“什么原因”。

孙嘉诚答道“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早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说到这里,可以看出孙嘉诚这个人并不是鲁莽之人,他办事是有理有据,善于据理力争,哪怕是不惜顶撞皇帝雍正。

雍正当然大怒了,说道“胡说,天道茫茫圣人难知,你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击朝廷的功臣”。雍正这是在强调年羹尧是功臣,意思是他是功臣,所以我才包容他,你不懂吗。

孙嘉诚继续据理力争,说道“自古奸雄功臣,哪个不曾有过功劳,曹操当年若不荡平张角,横扫诸侯岂能当上汉相。年羹尧西北之捷是有过功劳,但他的功劳,是耗尽了皇上您的心血和天下的财力才获得的,您比谁心里都清楚,现在国库里是前所未有的空虚啊”。孙嘉诚说到这里,甚至跪下来激动的拍打着大地,帽子都掉地上了。

雍正也清楚孙嘉诚说的句句在理,可年羹尧现在是刚刚立下大功,攻击年羹尧,等于是攻击自己,虽然自己很不爽年羹尧,可八爷党在一旁虎视眈眈呢,自己不能给人留下机会,所以并没有说话,而是一言不发的看着奏折。

孙嘉诚继续说道“可是年羹尧他并不是这么想的,这两年他部署兵力围攻叛军,他挥金如土他草营人命,光是死在他手下的朝廷命官就有数十人之多,甚至连一省的巡抚也是说罢就罢,跋扈残忍令人发指,当时臣等没有参他,是因战事紧张以大局为念,只想他大战之后有所收敛,不料此人本性难移变本加历,前日进京百官跪迎,他居然高坐马上视而未见,昨日大殿之上又公然说出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而且结党营私一张保荐的名单,光是同道一级的官员就有上百人之多,朝野称之为年选,这样的人不是奸臣,谁是奸臣?朝廷出了这样的奸臣,上天又怎么不会降下旱灾”。

孙嘉诚说的是句句是理,而且可以看出孙嘉诚这个人不管攻击年羹尧的时机对不对,其实也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一条一条的说出年羹尧的罪行,还说道之前没有参他,是以大局为重,所以现在才参他。简直是事事都站一个理字,这种人还真有可能结成朋党的。

可惜孙嘉诚并没有猜透雍正的心思,所以非要在这个时候攻击年羹尧,使八爷党做壁上观,自己当了出头鸟。雍正一时无语,开始耍起小伎俩了,说道“你有种你写,把你这些胡语乱语,都给联写下来”。随着雍正把自己的御笔扔下去,孙嘉诚只要一用御笔,就是僭越了。

孙嘉诚牛脾气上来!说道“写就写”。

这时候张廷玉出来救孙嘉诚了,说道“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其实是在提醒孙嘉诚。

孙嘉诚马上反应过来,说道“微臣知罪了”。

老十三又开始替孙嘉诚解围,说道“请皇上息怒”。又问道他“孙嘉诚你想作龙逢比干”?

孙嘉诚回道“回十三爷,龙逢比干可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孙嘉诚说完以后,只见雍正的眼睛一亮,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孙嘉诚这种表现就是一个大忠臣。站雍正的皇帝角度来看,孙嘉诚这话很明显,就是不怕死,要成为那种比干式的大臣,甚至敢不怕死的顶撞皇帝来为自己博取清名,皇帝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怕死不受控制的清流官员了,这种人最善于煽动官员了。可以说雍正这时候已经对孙嘉诚起了杀心。

所以雍正说道“朕成全你,你不是说天旱是因为年羹尧是奸臣吗,你这个忠臣就到午门外,跪在太阳底下求雨去”。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孙嘉诚继续坚持的说道“臣愿往”。

再看看最后孙嘉诚求来了雨,还是不依不饶的,继续带着清流官员,集体跪下,对着雍正一直说道“皇上皇上的”。还说着“苍天有眼”。分明是带动百官对雍正说道你错了,老天都在帮我,年羹尧就是奸臣,使雍正都有点下不来台。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的处理方式很聪明,对年羹尧已经有了杀心,但年羹尧刚刚刚立下大功,使自己坐稳了皇位,不能动他也不能让别人动他,不然八爷党就会跳出来搅乱局势了。正好这时候碰上孙嘉诚这个不知死活,还是个要结党的危险分子,所以干脆罚跪孙嘉诚去求雨,以被暴晒的孙嘉诚,来激怒清流在内的百官,使百官与年羹尧进一步分裂。如果晒晕或者晒死年羹尧,百官肯定恨的是年羹尧,晒不死的话,就继续了呗。

果然年羹尧离京时,雍正派孙嘉诚跟着去西北管理财务,实为监督分权年羹尧,全然不顾飞扬跋扈的年羹尧,真的对孙嘉诚起了杀机,而后来孙嘉诚果然被年羹尧杀死。

孙嘉诚死后,清流结党的趋势被暂时打压下去,到了科甲朋党案,雍正再次处斩了陆生楠、谢济世、李绂,又一次将结党的趋势狠狠地压了下去。而雍正更是借着孙嘉诚的死,不着痕迹的煽动了清流官员乃至百官来攻击年羹尧,最后自己借势处死了年羹尧,没有落下滥杀功臣的罪名。

可见雍正的帝王心术还是很高的。不得不说当皇帝也挺累的,既要防止年羹尧这种武将跟老八的八爷党勾搭,还要防止清流的官员结成朋党之势,更要面对老八的八爷党虎视眈眈,和孙嘉诚不分时候的搅乱局势之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真的是太累太累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22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武人不怕死是什么意思?

文不爱财,武不怕死

首先感谢提问者,提出一个让我欲罢不能的话题。

在话题展开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原文的出处,站在这句话的时代背景上进行讨论。

01 武穆侯的精神寄托

“文人不爱财,武人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原文引自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

结合岳飞说此话时南宋的国家背景,如果加标签,大抵是#收复失地 #抗金 #奸臣当道 #内忧外患 #为国愁秃头。

再看“何愁天下不太平”这带有明显感叹气息的字样,可见国家衰弱的原因恰恰是当时的文人贼爱财,武人贼怕死。

由此可见,“文不爱财,武不怕死”是武穆侯岳飞的精神象征,也是这位爱国将领怒南宋朝廷里的斯文败类与花拳绣腿之不争,发出的愤愤之言。

02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另辟蹊径的文人武官比比皆是;文武双全的神人更是大有人在,我们不去纠缠个例与特例,只做广义的阐释,只谈广义中文人武者该有的印象。

几句话大抵涵盖一下文人和武人的基本标签:

文人执拗,武人豪横;文人清廉,武人正直;文人酸腐,武人鲁莽;文质彬彬,五大三粗。

“文人相轻,武人相重”,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为“文”、“武”二字分别灌入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画面感。

如果着实画面感不强的话,建议您去对比着听一下《贝加尔湖畔》和《怒放的生命》。

文人“轻”的韵律,应如“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一如淡泊明志的陶渊明。

亦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如才华横溢的李白。

武人“重”的节奏,应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如临危不惧的于谦。

亦或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正如百战沙场的李广。

但武穆侯岳飞所处的南宋,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却陷入了一个极度扭曲变态的价值观中。

文人起步凭关系,入门靠笔墨,进阶整诬陷,大师搞权斗;

武人起步凭家世,入门靠拳脚,进阶整派系,大师搞政变。

说白了,就是一个玩智商,想方设法地喷服你;一个玩拳脚,雷霆嘎巴地揍服你。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吃饱了撑的去当一个喷子或者是战争贩子呢?

无非就是为了权、名、财这三点,这也是每一个末世成功走向灭亡的核心价值观。

而岳飞的理想国:“文人不爱财,武人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

其实更像是评价官员好坏的一记标准:

文官皆为“愤青”,一心报国为平民,出谋划策治天下,仗义执言,道尽天下苍生;

武官皆为:“二愣子”,一马当先报国家,征战沙场平中原,忠肝义胆,荡平九州金鼓。

如此一来,何愁没有盛世?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赶上了内忧外患的乱世,民族英雄岳飞的忠肝义胆也只能存于理想,传于后世了。

03 古文今看

在当今社会中,“文不爱财,武不怕死”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一念,可以改变颜色。

“文官不爱财”,本质上阐述了一个官员该有的正确“官性”,即正确的利益观与价值观,这是廉洁勤政的基础。

“武官不怕死”,揭示了一名军人,下至一国普通百姓该有的“基本道德”,即正确的人生观。国亡,何以为家?武官怕死,何以御敌保国?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两者相辅相成,即辩证地传达了一种爱国的普世观,也打造了一个盛世的基本模样。

身为官者,国之民者,应当时时以武穆侯的这句经世名言去反身自省。

范姜为啥叫范姜素贞?

范姜素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女性之一,她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民间女武将。范姜是她的姓氏,素贞是她的名字。根据史书记载,范姜素贞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封为“武贞娘娘”称号。素贞一词可能是她在封号中的称呼,也可能是她的别名。范姜素贞因为她的英勇和忠诚,成为了南宋时期的英雄人物。

将军这个称呼由何而来?

我国古代原本并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级),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等级制度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为“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将军一词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按照周礼,天子统六军,诸侯可领一军。晋文公时期,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扩建三军,为"上、中、下"三军,其他诸侯纷纷效法。 三军之统帅,由三卿任之,出将边营,人掌机密。

春秋时尚没有"将军"的官职,至于三卿,据《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孔颖达疏:"崔氏云: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可见,三卿指的是司空、司徒、司马3个官职,大诸侯国的三卿如果严格按照周礼规定还需要周天子的任命。

"三军"产生后,由三卿各掌一军,卿代行将军之职。"将军"的初始含义就是"将领一军"的意思。战国时期,开始设立"将军"的官职。后来由于军队的数量一再扩充,将军也越来越多,需要一人来加以统帅,所以又有了"大将军"或"上将军"的称呼。

汉代以后,由于兵种的增多,一个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 所以又有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三国时期与赵云齐名的猛将陈到?

陈到(生年不详,卒于230年),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驻马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自豫州随刘备,名位亚于赵云,以忠勇著称,统率白毦兵。章武三年(223年),以护军属李严镇永安。建兴四年(226年),李严移屯江州,留到督永安,迁征西将军,封亭侯。

之前我也在一个提问中回答过类似的问题,陈到这个人是刘备的卫队统领,而且是一个被低估的优秀将领,陈到的能力绝对不差,只是名声不是如赵云大。历史上做过刘备亲卫统领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家熟知的赵云,另一个就是陈到,能当刘备的卫队长,首先这个人肯定是深得刘备信任的,其次刘备的辨别人才的能力在三国时期的诸侯中那是数一数二的,能被他看中并成为他的卫队长,那绝对是有真本事的人才,所以陈到绝对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

一、陈到的练兵本领很强

陈到当刘备的卫队长期间,为刘备练出了一支精锐卫队“白毦兵”。白毦兵在三国志上有提到过这支部队,这支部队是刘备在豫州是组建的,之后刘备得到徐州后,又补充了不少当时非常精锐的丹阳兵,并以丹阳兵为班底的组成的精锐部队,而陈到自刘备在豫州开始就负责统领这支部队。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带着徐州百姓一起逃亡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支部队拼死抵抗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军队和徐州百姓的伤亡会更大惨重。刘备被陆逊打败,也是陈到率领五百名白毦兵为刘备断后,击退了陆逊数万江东军的追击。这些都是陈到以及他所率领的白毦兵取得的辉煌战绩,可以说陈到是白毦兵的缔造者,白毦兵的强悍战斗力也体现出陈到非常强大的练兵本领,陈到造就了白毦兵,就像曹纯造就了虎豹骑、高顺造就了陷阵营一样。

二、陈到的带兵作战能力值得称赞

陈到因为很早就追随刘备,所以跟随刘备参加过不少战役,例如刘备救援徐州,刘备攻打袁术,刘备火烧博望坡(正史上是刘备火烧博望坡,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加入刘备集团),刘备攻打益州,刘备攻打东吴,陈到也可以说算的上身经百战,而刘备被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的时候,陈到仅率领500名白毦兵成功阻击东吴数万追兵,打的东吴军动弹不得,此战可以说是陈到优秀带兵作战能力的很好体现。

三、为人忠心耿耿

陈到是追随刘备的老成员,前期的刘备一直颠沛流离,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地盘,而在刘备创业处于困难期的时候,陈到一直追随着刘备,足以看出陈到对刘备非常忠心。而陈到的部队经历刘备政权稳定之前的所有大战,人员损失惨重,编制严重不齐,而且没有优质兵员补充,刘备直接让陈到统领本部做他的卫队,这也说明刘备心中知道陈到对他是忠心耿耿,所以才将自己的性命交付陈到保护。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面对东吴追兵,必须有人率军殿后,阻击追兵才能保证刘备安全逃离,殿后的任务肯定是九死一生,陈到义不容辞的站出来为刘备殿后,我相信这个时候陈到也做好了为刘备牺牲的准备了,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出陈到对刘备的忠诚,也可以看出刘备对陈到的信任,这种生死关头,刘备不可能让一个他不信任的人为他殿后的,让陈到殿后也是对陈到能力的一个认可,所以陈到对刘备是忠心耿耿,而刘备对陈到也是绝对的信任。

陈到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能力,非常优秀得到将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得力的下属,陈到和赵云关羽张飞不同,他不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将领,他属于那种很会带兵练兵作战的将领,虽然名声不大,但是能力不差,而且非常实用。对于三国迷来说,陷阵营、虎豹骑、先登死士、白毦兵、无当飞军这些都可以算的上是三国时代的特种部队了,能成为这些特种部队的造就者和统领者,能力绝对是有的,所以陈到算的上是一名有能力的上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