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重要决定时,何时该 wait and see?资深人士分享判断经验。
今天想聊聊“wait and see”这个事儿,不是说英文,是说我自个儿在做事时的一种体会,一种实践下来的感觉。
这事儿得从去年我手头的一个项目说起。当时真是乱成一锅粥,几个部门意见拧巴着,需求也是一天一个变,上头还老催进度,但具体要咋搞,谁心里都没个准谱。那会儿压力挺大,感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总想赶紧做点赶紧拿出个方案来。
当时的情况
我记得很清楚,那会儿团队里也是七嘴八舌:
- 有人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A方案干起来再说,不然时间来不及。
- 也有人觉得B方案看着更靠谱,应该马上转方向。
- 还有人觉得,得先跟领导再碰一次,把压力传导上去。
反正就是,都觉得得立刻、马上做点什么。我也是急得不行,好几天晚上睡不琢磨着到底该拍哪个板。
我的决定:等等看
就在快要被这股“赶紧动起来”的氛围裹挟着走的时候,我突然踩个刹车。我对自己说,等等,现在这情况,信息这么乱,需求都不明朗,贸然选一个方向,万一错?那不是白费功夫,还得推倒重来?
我硬着头皮跟大家说:“咱们先停一停,别急着定方案。现在情况不明朗,咱们先等等看。用接下来几天时间,都别急着往前冲,而是多观察,多收集点信息,看看这事儿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当时有人不理解,觉得我在拖延。但我坚持认为,在迷雾里瞎跑,不如先停下来,等雾散一点再说。这“等等看”,不是啥都不干,而是主动选择观察,而不是被动反应。
等待过程中的行动
那几天,我没闲着,做几件事:
- 多听少说: 开会的时候,我主要是听各方扯皮,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顾虑,而不是急着推销自己的想法。
- 私下沟通: 单独找几个关键的人聊,不是正式会议那种,就是比较放松地问问他们到底咋想的,有啥难处。
- 收集证据: 把之前模糊的需求,尽量去找原始的出处,看看有没有更具体的数据或者背景信息能佐证。
- 观察变化: 留意那些之前看起来很急的需求,是不是真的那么急?有没有新的变化出来?
基本上就是按兵不动,但眼睛和耳朵没停。像个侦探似的,先摸清楚情况再说。
的结果
你猜怎么着?就这么“wait and see”几天,情况真的自己开始明朗起来。之前争得面红耳赤的一个技术难点,后来发现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误会;一个被认为优先级最高的需求,结果业务方自己调整计划,优先级降下去;反而是一个之前没太注意的小环节,暴露出来可能是个大风险。
因为有这几天的观察和信息收集,我们后来拿出的方案,虽然晚几天,但明显靠谱多,针对性也强,后面执行起来就顺畅很多,没走啥弯路。
所以你看,“wait and see”,有时候真不是消极怠工。它是一种积极的暂停。在看不清方向的时候,硬冲可能撞墙,不如稳一手,等看清楚再发力。这算是我实践下来的一个挺有用的土方法,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