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镇庭院经济“火”起来 乡村振兴“强”起来
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小小庭院大有可为。近年来,水泉镇充分挖掘庭院发展潜力,盘活房前屋后闲置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处处精致丰盈的小美庭院,正凝聚成为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正午的阳光洒在规划有致的养殖圈舍上,舍内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快叫声,几十只羽毛呈黑褐色、腹部雪白的美洲雁正伸长脖子啄食饲料,翅膀偶尔扑扇着带起一阵轻尘。
说到养殖,联合村村民张德泉可是尝到了甜头,眼前这群活力十足的小家伙,就是他精心养殖的美洲雁,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雁”。
“今年已经养雁的第五年了,养得挺好,村上2元一只,我买了40只,基本上没糟践,饲料都得兑好喂,长得还快。”水泉镇联合村养殖户张德泉说。
他笑着用手抚摸一只雁的脖颈,给大家算起了经济账,一颗蛋一块五、大的美洲雁一只七十多元……零零成整整,都是一年辛苦的幸福收获。对于美洲雁的养殖前景,他信心满满。
在数公里外的德泉村,村民曹福芹走进围栏,手里端着饲料盆,美洲雁立刻叫着围上来,有的甚至跳起来啄食,这活泼场景为小院增添不少生机。
“23年开始养的美洲雁,每年养50只左右,成活率挺高,到十月份就产蛋了,十一月份,出栏就能卖了。”水泉镇德泉村养殖户曹福芹说。
2021年以来,水泉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党组织+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特色美洲雁养殖产业,推行“统一供应雁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打造品牌、统一保底回收、农户分散养殖的“四统一、一分散”养殖模式,推动“庭院经济”释放活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注册商标品牌“臻醴”,推出白条雁(公雁)、雁蛋、泥腌雁蛋、麻酱雁蛋、雁蛋活珠子等产品,努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切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多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水泉镇庭院养殖正当红,种植也不落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走进德泉村,家家户户院里都是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内,蔬菜植株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预示着又将是一个丰收季。在种植户姜国云的大棚里,她正弓着身子,仔细地察看豆角的生长情况,熟练地摘除多余的枝叶和病蔬,确保豆角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养分也能集中供应,这几天虽然忙碌,但她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多亏了国家给的好政策,给盖的棚子,大伙儿今年种菜种得早,成熟的也早,自个儿吃吃不了的话,摘点卖了也行。豆角和黄瓜拔完后,还能种一茬葱,真是太好了。”水泉镇德泉村大棚种植户姜国云说。
水泉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庭院大棚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发展订单农业等措施,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提升蔬菜品质,拓宽销售渠道。
下一步,水泉镇还将继续加大对大棚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大棚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助力乡村振兴。
而在不远处的联合村,红干椒种植又呈现出了另一番红火景象。村民任金华的园子,今年有了新变化。
“我去年的园子栽了500多棵辣椒,我家留点吃,剩下卖了600多元,今年扩大规模了,栽了10000多棵。”水泉镇联合村种植户任金华说。
水泉镇依托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将红干椒作为庭院经济的主导产业,绿油油的辣椒苗,摇身一变成了致富的“香饽饽”,不仅辐射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了动能。
“水泉镇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引导农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既盘活了闲置的院落空间、土地资源,也丰富了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让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了群众‘增收园’。今年,全镇庭院经济涉及美洲雁养殖及冷棚种植果蔬、庭院种植红干椒等,覆盖13个村1673户。”水泉镇乡村振兴办主任段叡喆介绍。
县融媒体中心/赵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