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0天,票房18亿,《南京照相馆》大热,连日本领事馆都慌了
如果你现在还在问“暑期档最催泪的电影是哪部?”,那说明你对国产电影的票房和热度还不够敏感。
《南京照相馆》已经在国内票房和口碑上全方位碾压,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电影。上映仅十天,票房就突破18亿,豆瓣评分高达8.6,单日新增想看人数30万。这部影片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观众反响极其强烈,许多人在电影结束后泪流满面,甚至有观众散场后站起身来齐唱国歌。一位小孩含泪问爸爸:“日本人为什么没人管?”
从票房到评分,再到观众的情感共鸣,《南京照相馆》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触动了中国观众最深的情感。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名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藏匿日军暴行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影片以冷静且客观的镜头语言重现了历史,极力避免煽情,呈现出的是无情的残酷。比如,片中描绘了一名日军摄影师伊藤刚,他先是给中国孤儿喂饭,转身却踩着尸体拍摄“大东亚共荣”的宣传照片。这些细节的还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一经上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南京的观众贡献了首日票房的60%。一些老兵在观影时泪如雨下。
正因为影片的真实与强烈的民众反响,日本方面反应异常激烈。7月29日,日本总领事馆发布了《安全警示》,提醒在华日本人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日语,称《南京照相馆》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他们显然是怕中国观众“入戏太深”,将历史情绪带入现实。
然而,这一举动反而激起了中国网友的愤怒,微博热搜话题迅速蹿升,阅读量超过了4.7亿。有网友幽默地回应:“当年刀没落下,他们当然怕听见刀出鞘的声音。”
紧接着,日本东京电视台也加入了批评行列,称这部电影是在“煽动情绪”,并指责中国借影视作品制造反日情绪。与此同时,部分日本网民也开始围攻中国驻日使馆的社交媒体账号,质疑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并声称“南京只有20万人,怎么死了30万?”
可见,日本右翼的紧张情绪已经到了极点。
事实上,日本右翼最怕的就是《南京照相馆》这种影片彻底揭露了他们多年来努力推行的“历史修正主义”伎俩。长期以来,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弱化731部队和慰安妇问题。而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并未看到“忏悔的日本兵”或者“泪流满面的施害者”,而是呈现了冷酷无情的侵略者,这与日本国内政客的宣传完全不同,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更令人愤怒的是,就在电影热映期间,日本神奈川县的学生仍然参观用南京城墙砖建成的“八纮一塔”,但导游手册却称其为“和平象征”。这正好揭示了日本至今未能真正反省侵略罪行,反而在掩盖历史。
《南京照相馆》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正是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右翼编织的“遗忘阴谋”。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不是朋友!”一度在网络上刷屏。它并非针对今天的日本民众,而是向那些至今拒绝认罪的侵略者发出的强烈呐喊。即便是88年过去了,仍有些人未曾悔改,甚至重蹈覆辙。
正如一位观众走出影院时所说:“电影最大的‘彩蛋’,是今天的山河无恙。”
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面对日本右翼的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中国观众通过票房数字告诉世界:历史真相无法抹杀,必须牢记。
然而,仍有一些不理解或者冷漠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批评“画面太血腥”、“不适合儿童观看”,甚至有人提议“应下映整改”。其中,最为激烈的是一位日本的男博主,他在视频中情绪激动地说:“这部电影让人看完只想拿武器,不是垃圾是什么?”他将电影视为毫无意义的“垃圾片”。另有一位名叫“鸦王说”的北京博主,表示就算给他一万块也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他似乎总是拿日本对中国的援助说事,仿佛几笔捐款就能洗净南京城墙上的弹孔。
据发行方透露,另一部同样涉及抗战题材的电影《731》已定于9月18日上映,预计这部电影将更加震撼,并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
《南京照相馆》的片尾曲是一段无伴奏的童声合唱,字幕缓缓打出:“这些照片拍摄于1937-1938年的南京,底片现存于中国国家档案馆第二分馆。”
在电影放映结束时,很多观众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纷纷打开手机的电筒,举过头顶,仿佛黑暗中的星光汇聚成海。这一刻,历史似乎并没有走远,它依然在这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延续。
日本总领事馆再怎么删帖、发布安全警示,也无法抹去30万冤魂,更挡不住14亿人传递真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你们越怕,越证明我们拍对了。”
你怎么看《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