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少年马鹏飞感动社会引发思考
新华社沈阳6月8日电(记者姜敏)在生活磨难中顽强与命运抗争的沈阳14岁少年马鹏飞,践行“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勇挑生活重担的故事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成长足迹和道德传承过程,引发起社会各界深深思考。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永梅说,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育人的基础,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马鹏飞和奶奶相依为命,他孝老爱亲道德风尚的养成缘于对奶奶的爱,这种害怕失去唯一情感来源的心理以及内心强大的求生本能,导致了马鹏飞全力以赴留住奶奶、照顾奶奶,不辞辛苦地做着同龄人甚至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奶奶的鼓励也使孩子的感恩之心增强,责任感陡增,精神得以升华,并将这种精神力量从家庭扩展到班级、同学之中,进而扩展到学校及社会。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与马鹏飞同龄的初一学生王军思说,每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马鹏飞要起床做饭、照顾奶奶;当我放学回到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看电视的时候,他却要做晚饭、忙家务,我从小到大一直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鹏飞的故事让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今后我也要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孝敬老人,尊敬师长。
沈阳市147中学党支部书记福涛说,马鹏飞小小年纪懂得感恩、孝老爱亲,是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榜样,不仅对培养青少年学会独立、感恩与责任、热心服务社会的健康向上的人格具有示范作用,而且对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净化心灵和自省、自励的作用。
人们在深刻的反思中提出,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多样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没有生命力?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怎样去发现、关注和救助那些生活还十分困难的基本群众,并且实行制度化?这些命题都有待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去破解。
学生家长张芮说,蜜罐中泡大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和感恩,一旦受到些许挫折,心理承受力极其脆弱,这就值得我们反思。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难推行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升学仅靠分数来衡量,教育“重分数、轻品行”的现象愈演愈烈。其实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高分低能,道德品质的残缺是最可怕的。
一些家长甚至萌发了“换位教育”的想法,让自己孩子去鹏飞家陪盲奶奶住几天,让他(她)们买菜、做饭,体会生活的艰难,从而进行苦难教育、生存教育,培养勇于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品格。
据了解,马鹏飞的故事传开后,沈阳市社会各界纷纷对鹏飞和他的奶奶奉献爱心。马鹏飞现在就读的第147中学为他减免了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辽宁省及沈阳市文明办、马鹏飞所在的北塔街道先后多次送去生活费用和生活用品,定期到马鹏飞家探望,及时解决实际困难。沈阳市文明办还特意给鹏飞安排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减轻小鹏飞的负担,辽宁一家大医院免费给鹏飞奶奶送去了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派专人对鹏飞进行胰岛素注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