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打学生致多处淤痕,校园暴力不止学生之间
赵玥而(重庆大学)
据《南昌晚报》报道,9月19日,山西长治有网友发视频表示:壶关县百尺中学老师殴打学生,致学生左侧脸部满是淤痕,左侧眼角有淤血。一则有关该老师殴打学生的视频,以及学生脸上淤青的图片被上传到网络。9月20日,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教育局发布关于对网传“百尺中学教师打学生”事件的通报,经查,网传事件属实。事发后,该教师和所在学校校长登门向学生和家长作了诚恳的赔礼道歉并陪同学生及其家长到医院进行了诊治。
在这起“老师殴打学生”的事件中,老师的殴打行为远远超出了“惩戒”的范围,这不仅违反了师德,更违反了法律的红线。通报中“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时存在惩戒学生不当行为”的表述,试图将性质严重的暴力行为纳入“教育惩戒”的框架内进行软化处理。校园暴力,不止是学生之间的暴力,更有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暴力行为。老师作为对学生有教育义务的成年人,利用其身份的特殊,以“教育惩戒”为名,对学生拳脚相加,对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上都造成了极大的恶劣影响。这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对另一个平等主体的故意伤害,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以赔礼道歉来草草结尾。
而教育局的回应,也看似“及时”,却难以治本。从迅速发通告,开展调查,然后登门道歉、陪同就医、约谈、训诫,这一套“组合拳”看似完整,实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以为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谅解”,这起暴力事件就可以画上一个完整句号。将违法的暴力事件重重拿起,轻轻放下,是否能真正做到警示作用,类似的情况是否还会发生?在报道中,该涉事老师被“暂时停课”,那未来他是否还会重返校园?这些问号的存在,说明这一切措施,都还只停留于个案,但如何防止悲剧重演,如何防止下一个受害者的出现,需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以此为戒,举一反三”,这是官方通报的标准结尾。但落到现实中,是否真的能得到如此一般的“标准结尾”,还要打上一个问号。教师原本应是学生在踏入这个社会前的一道庇护,本应教导学生如何融入社会,传授给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教师手中的戒尺是纪律与智慧的象征,而不应是暴力与恐惧。通过暴力维护的秩序终究是虚假的秩序,是一吹就散的纸塔。这让我们开始反思,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应该加强老师的素质管理,定期对老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与评估。同时也应该建立更畅通的举报通道,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而不是让受害学生徒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
这起“教师殴打学生”事件,让社会窥见了一些仍然存在于校内的落后育人理念,以及部分教育者法治意识的单薄。一份简单写于纸上的情况通报,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于整顿学校不良风气的期待。我们真正渴望看到的,是一场教育界的“刮骨疗伤”,让爱重新回到教育,让校园走出暴力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