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的新闻特写

2025-10-01 21:03:29 3阅读

新闻写作中的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形式,那么新闻特写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下面跟小编一起看看新闻写作中的新闻特写是怎样的。

新闻特写的概念【1】

1.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

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3.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的写作【2】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新闻特写的实例【3】

实例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xxx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xxx省xxx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

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

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

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

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

市委组织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

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

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第二篇:新闻写作培训4400字

如果你有一个本身就很吸引人的故事,你几乎不用过多考虑就可以顺畅地把报道写完―――故事自己就足以吸引读者,但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此时此地到彼时彼地的过渡中,读者很容易失去兴趣,中途放弃阅读。

新闻写作培训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注:指报纸,不适宜广播电视新闻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广电新闻同理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全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

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6、记者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

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

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25、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是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

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

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作为记者,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

.让读者产生疑问。

读者产生问题,激发读者对你的报道感兴趣,需要你在接到报道任务后以及后面的采访、调查、研究中不断预测读者可能会有的问题。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采访、搜集素材、写作,会让你的采访报道更有针对性。

2.用新闻六要素展开新闻。

你可以事先把读者可能会有的问题按照六要素(或加上“那又怎样?”)的思路具体列出来并不断展开新闻。

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添加到问题列表中。

没有意义、无法获得解答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删掉。

3.根据新闻现场发展,扩充新的问题,根据你的报道框架,选择与之有关的问题,或扩充新的问题。

有时,编辑会直接要求你报道特定的主题,为你设置好了报道的角度;有时则需要在挖掘新闻的同时思考如何报道。

早定下报道框架,你可以尽快定位读者可能会有的问题,但过早定下报道框架,你可能会遗漏重要内容。

另外注意如果新闻事件中有多个兴奋点,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避免把许多问题集中在一起,重点不突出。

4.其他技巧。

如果你报道的事件很重要,但读者不一定爱看,例如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你就需要审视一下报道内容:是否能让新闻故事化?是否能让读者不断产生疑问(好奇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巧可以让读者更愿意读下去:①越是复杂的信息,就越要使用简单的句子。

如果艰深晦涩的内容再配上艰深晦涩的语言,就等于在读者面前竖立了两座大山,读者要翻越语言障碍后,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要求记者自己要首先消化信息,不能直接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政府文件、专业文件、科学论文等。

②列清单。

如果可能,列清单也可以让文章快速进行,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适合列清单的内容包括:科学研究成果、政府决议、原因、目标、办法等。

列清单可以让读者很快了解事物的全局。

③在文中设计一个“谜”。

有的新闻故事本身错综复杂,可以考虑在文中设计一个谜”,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当然,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这样处理,你还需要根据具体报道的内容判断。

有时候,设计“谜”相对容易,例如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在事件中出现、事情突然发生转折,等等。

还有时候,你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给读者一个“助推”,吸引他们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技巧,前面几讲曾经提到的使用轶事、对话、平行结构,也可以让报道更有趣味、文字更加易懂。

5.新闻背景的使用。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部分。

新闻背景虽然有时会枯燥乏味,但是它能够把新闻事件放在相关的语境中,让读者知道应该知晓、但很可能并不了解的事实,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

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新闻背景,读者阅读会产生困惑,极有可能放弃阅读。

美联社总汇新闻主编杰克・卡朋说:“在新闻写作中,为了准确表达意义,必须确保在充分的语境中报道任何事件、演讲、局势或数据。

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

”因此,任何可能让读者产生困惑的地方,你都要尽力提供背景,例如,一个新上任官员的资历、一个专业词汇的含义、一段读者应该了解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等。

新闻背景会拖慢故事发展的速度,同景物描写一样,你在介绍相关新闻背景时,也就意味着故事没有在发展。

此外,长篇大论地介绍背景,就好像喂给读者一粒难吃的中药丸,逼着读者一次吞下。

因此,新闻背景要简短,这样读者可以尽快回到事件;新闻背景要分散,这样读者只在需要的时候了解需要知道的背景。

例如:在江苏省1千多公里长的沿海线上, 曾经是海水浸泡的滩涂茂盛地生长着稻米、小麦、棉花和青草。

几十代人沿海造田的努力, 终于把滩涂变成了绿洲。

9百多年前,宋朝(公元960-1297年) 著名文人和政治家范仲淹带领人民在江苏沿海搭建起400公里长的海堤。

本世纪初,清朝官员张谦组织当地群众围出27万公顷潮区泥泞低地。

今天, 黄海已从几个世纪久的海堤往后退了60公里,露出15000平方公里可被再利用的滩涂。

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滩涂之一。

长江和其他河流冲击下来的沉淀物每年也为江苏省增加4000公顷的滩涂低地。

科学家预测,不断增加的滩涂将在下个世纪使江苏版图扩大2万平方公里,沿海线向海面推进10公里。

案例中加粗的/体字部分就是一小段背景知识。

没有这段背景介绍,新闻稿仍然可以写出来,但是它对于读者了解江苏省沿海造田的意义十分重要:读者可以把沿海造田今天取得的成绩放在9百多年的历史中考量,新闻报道的价值和知识性也得到提升。

判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新闻背景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例如,如果你面对的读者是企业高管,那么文章中的最基本的商业用语可以不用解释,但如果你面对的读者是普通大众,那么你就要仔细考虑是否一些商业词汇会给读者造成困难。

新闻背景可以让记者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使用什么样的新闻背景,就等于记者选取什么样的事实。

二、文章的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的衔接,也就是不同信息点之间的衔接。

新闻写作,忌讳像论文一样,过渡过于明显。

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和论文抱着完全不同的心态。

在新闻写作中,不可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过渡词。

读者打开报纸杂志网络,希望的是了解最近发生的新故事、有趣味的人物。

新闻事件都是故事,讲故事时要让故事自然地发展,过于明显的过渡词会打断读者的思路。

当然,过渡词并非绝对不可以使用,但你要使用那种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过渡语句,那些和文章内容融为一体的过渡语句。

看一些例子:

在中国, 周末大街上熙熙攘攘。

……但在美国许多城市, 周末街上却很少有人。

许多新闻故事可以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写作。

但完全按照事件进行的先后次序会造成主次不清,并且和列出一二三没什么区别。

你可以适当调整顺序,把一些次要的事情插在事件主线中作为补充。

使用直接引语也可以让文章顺利过渡。

你可以用引语回应一种观点,或用引语引出一个新的信息点。

最后,大的信息单元可以加小标题,这种方法可以让报道不需要过渡词就自然过渡(小标题已经帮你过渡了),在新闻写作中很常见。

三、报道的结尾

美国记者肯・富森说,“我知道大部分报纸的读者不会读到结尾。

但是我告诉自己,如果我写的好,他们会读我的结尾。

”在硬性新闻写作中,记者不需要思考如何结尾,因为硬性新闻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作,最后的内容是最不重要的,也是最有可能被编辑删掉的。

记者苦心思考的结尾很可能连阳光也见不到。

因此,写硬新闻,话说完了,就可以自然结尾。

当然,如果记者希望写出来的硬新闻能整篇刊发,记者可以试试在最后以一句精彩、简短的直接引语结束,总结全文,不过这不能保证记者能如愿以偿。

相应地,软性新闻需要一个结尾,特别是讲一个故事,如果没有结尾会给人不完全的印象。

如果你能吸引读者读到结尾,那么你就要再努一下力,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结局。

而要注意的是,任何结尾形式,都要避免简单重复文中的信息,也不要提出新的信息、观点。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总结、可以升华、但都要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回答了读者所有可能的合理问题,让读者认为,句号就应该在这里。

1.首尾呼应式结尾。

首尾呼应就好像你从原点出发,绕了一圈后又回到原点。

这样的结尾可以强调你想要强调的重要信息。

使用首尾呼应式结尾,你可以从导语中寻找灵感。

但如果你发现结尾比导语更精彩,你就需要把它们互换一下了―――导语永远是最重要的部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