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彤简要事迹材料.doc
记者刘彤简要事迹材料.doc记者刘彤简要事迹材料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彤从业15年,一直坚持深入基层实际,始终扎根在基层群众中,进行体验式采访,和基层百姓交朋友,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广受干部群众称颂,成为当地获得新闻奖最多的记者,先后获得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亲身体验普通群众的酸甜苦辣
11月16日早7点30分,记者随同刘彤一起采访,亲身体验了这位被誉为“老百姓的记者”的工作情景。在丹东市二纬路一条小胡同里一家烤肉店门前,刘彤的话筒对着一位正在串肉的中年妇女。这位叫孙秀华的女工家庭困难、想得到低保,听说电台一个叫刘彤的记者关心百姓,就给刘彤打了电话,没想到过了几天刘彤就带着话筒出现在她的面前。
刘彤最钟情体验式的采访。2009年8月16日早上5点多,刘彤骑车出门,6点多来到市环卫处城肥站,拿起一付扁担,挑起两个粪桶,跟挑粪组长于军一起,把偏远狭窄小巷厕所里的粪便挑到粪车上。正是三伏天,厕所里臭气熏天,刘彤把粪便掏出来倒进桶里,然后挑起200多斤的担子,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几百米坑坑洼洼的土坡路,第一担挑下来已是满头大汗。刘彤坚持着挑了6担粪,挑了5个半小时。回到家里,在市结核病防治所当护士的妻子闻他一声臭气,衣服上溅了一身粪便,问明了情况,先是一顿臭骂,后是一阵心痛。
一连两天,他把采访到的《挑粪工的苦与乐》情景原汁原味地播报给广大听众,群众得知那位干了20多年的挑粪工嫌钱挣得少,也曾想换工作,但最后坚持下来了,因为城市的清洁离不开他们。他也有当劳模的目标。刘彤告诉听众
:不是说在嘴上,大家跨行业来体验一下,彼此就更理解……这就是生活,苦中有乐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烦恼而幸福的人生。愿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给自己一副担子,去勇于面对和担当。
体验式采访已经成了刘彤采访的一种常态: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楼搬运重物;跟社区保洁员一大早冒着大雨清掏楼道口的生活垃圾;在太阳底下,坐在马路牙子上跟下岗职工一起找工作;在建筑工地上,与农民工一起扎钢筋……
刘彤说:“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过程传递给广大听众,同时把记者由衷的赞美送给普通的劳动者,这其实就是广播的生命力所在。”刘彤的体验式报道在基层社会和政府部门之间,在最普通的群众和各级干部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桥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许多听众给电台和刘彤本人写来感谢和表扬信。
二、把事业之根深深地扎在普通群众中
一个总是骑着红色自行车,穿着一件蓝色或咖啡色夹克衫,自行车前的框里放着背包,剃着平头的中年男子,不分四季,不分早晚,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刮风下雨,常年奔行在丹东市的大街小巷。这个人就是刘彤。
“不当要车和要材料的记者”,是刘彤当记者15年来坚守的一条原则。台领导告诉我们,单位可以给记者采访派车,但刘彤从来不要车。
这辆女式红色自行车是刘彤的小姨子去日本之前留下的,如今伴随着他走过了11个年头。自行车外胎换了无数条,且隔三岔五就需保修一次,节俭成习惯的刘彤舍不得扔掉。年过七旬的修车师傅崔永祥感叹:
“这是我修过的次数最多的自行车。”刘彤的背包里,永远放着一个采访的话筒和一把随时遮挡雨雪的伞。
一个雨天,刘彤骑自行车到锦江山公园采访,售票人员不相信还有下雨天骑自行车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