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守护患癌妻34载,女儿不恋豪门恋名门,亲家之名更震天!
录音当天,他空手而来,让曲作者戚建波心凉半截。但阎维文已经把每一段旋律、每一个音符、每一处起伏都牢记于心。
在与戚建波的配合下,阎维文完美演绎出一首感人至深的《母亲》。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无数人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阎维文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必须努力做到极致。
01
阎维文,195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唱歌跳舞。
9岁那年,他打着快板第一次登上了舞台,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小红人”。那时,他与很多小男孩一样,梦想着参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要穿上一身橄榄绿,不仅自身条件要过硬,背景也要清白。
由于阎维文的爷爷解放前开办小作坊的经历,他在政审这一关未能通过,与梦想中的部队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阎维文并没有放弃,他另寻出路,考入了山西省歌舞团。他的起点很高,但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阎维文对军旅生涯充满向往,当山西省军区业余宣传队到地方招募人才时,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
经过一夜的激动和努力,他成功考上了军校,那一刻,他激动得无法自已。
他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崭新的军装,骑上自行车回家,一路上,他感受到了人们的艳羡目光和自己内心的骄傲。
阎维文父母也把他们的合照挂在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他们觉得,穿上军装的儿子,让自己的腰杆挺起来了。
阎维文入伍后,努力练习舞蹈基本功,迅速成为队里的支柱,同时学习声乐,歌唱才华逐渐显现。22岁时,阎维文参加了总政歌舞团的声乐面试,并被调入该团。
在赴京前,阎维文的声乐老师鼓励他:“阎,未来你将会与李双江并驾齐驱。”平台的飞跃和老师的认可让阎维文充满期待。
当他真正到达总政时,却发现这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其他学员熟练地用意大利语和俄语演唱世界名曲,而阎维文只能在旁边默默观看。
他在第一个星期都不敢开口,怕露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阎维文深感自己的不足。他努力追赶,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声乐练习上。
一年后,阎维文崭露头角,偶尔也能被选出来站在合唱队的领唱位置。
阎维文回忆初领唱的紧张,虽腿肚子抽筋但仍出色完成。
1983年,总政抽调40名文艺骨干组成慰问演出小分队,阎维文入选并以独唱演员身份走到了战士面前。
有人玩笑说他的起点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阎维文对此深感骄傲和自豪。在高海拔上普通人说话都困难,但阎维文克服不适唱得十分起劲,他的起点很高。
那个时代,流行歌曲如火如荼,民歌却鲜为人知。但士兵们却用满腔热情热烈欢迎着阎维文他们,对他们的表演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也正是战士们最真挚的回馈,铸就了阎维文作为独唱演员最初的自信。在军营里,阎维文感到无比自在,他热切期待着下基层、下部队,甚至前线也渴望亲身体验。
去老山的前一夜,带队领导的讲话如同战前动员。尽管阎维文心中有些恐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
就这样,阎维文走遍了大大小小的营地、哨所;他踏上了碧蓝大海上的军舰,也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边防……
02
在一次次感人的演出中,阎维文从士兵们的支持与事迹中汲取灵感。不断地提炼出更加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歌声,演唱了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歌曲。
《小白杨》深情动听,阎维文唱出了边防士兵的坚守与奉献的精神;《一二三四歌》雄浑有力,高昂激昂,唱出了军人的坚定、果敢与自信。
《说句心里话》则在平静的叙述和倾诉中蕴含热情,真实地表达了战士们的心声。
他的诸多作品使他成为军旅歌手的代表。不仅在军队中受到了广泛喜爱,也逐渐走向了全国的舞台。
"我的荣耀归于你",阎维文在演唱《小白杨》后,借着“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的歌声在全国崭露头角。
阎维文因此作为总政歌舞团的代表,参加了央视举办的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
由于缺乏经验和演唱技巧的提升,他在比赛中遗憾落选。两年后,他再次报名参赛,最终取得了民族唱法组的第三名。
尽管这个成绩值得庆祝,但阎维文仍未满足。终于,在1988年,他"三战"青歌赛,成功夺冠。当他捧起奖杯时,他的笑容却并不灿烂。
因为,他的妻子被诊断出患有癌症。
阎维文和刘卫星并非青梅竹马,但他们早早就相识了。1972年,他们都被山西省军区业余宣传队招收入伍,那时阎维文15岁,刘卫星14岁。
部队里开展了"结对子"活动,他们成了互助对象。不久后,就有人传言他们正在谈恋爱。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阎维文和刘卫星默契地不再互相交流。
即使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学习和吃饭,他们也不会说一句话。尽管他们刻意保持距离,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在无声无息中加深。
从“眉目传情”到执子之手,实诚的爱情从不会被距离打败。他们用眼神传达心意,用行动证明爱情的力量。
单位里的“高冷”只是他们的保护色,私下的他们热烈如火,把攒下的甜蜜留到周末的独处时光。
虽然阎维文离开了山西,但他的心一直和刘卫星在一起。多年的地下情没有改变他们的感情,反而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坚定。
最终,他们在北京和山西的两端,相守一生。这就是他们的故事,一段跨越千里的爱情传奇。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夫妻俩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很快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尽管刘卫星已经离开了文艺工作岗位,但她多年的积累让她能给阎维文许多专业的建议,这其中大部分是批评性的。
阎维文总是笑着说:“我妻子就是我的消防队。”每当他对自己演唱或成绩感到自豪时,刘卫星总会给他泼冷水,这让他能时刻保持清醒,保持斗志。
在妻子的支持下,阎维文的歌唱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他们得知刘卫星患上了乳腺癌。
他们刚刚结婚30年,刘卫星却得了重病,这让阎维文失去了参加比赛的动力。但是刘卫星却坚定地支持他,她说:“我一时半会儿死不了,我陪你去比赛。”
在青歌赛中获得冠军后,阎维文立即放下一切,陪伴刘卫星开始了漫长的抗癌之路。
阎维文在刘卫星术后时刻不离地照顾着她,直到两年后被保送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厄运再次来临,刘卫星的病情复发,癌细胞广泛转移。
阎维文果断退学,全天候陪伴妻子,陪她进行化疗和锻炼身体。在家里,他更是不断创新,做出各种美味佳肴。
阎维文夫妇合力战胜三次癌症,他们的坚守和信念创造了医学奇迹。
面对第三次复发,刘卫星对治疗心生抵触,阎维文则选择了陪着妻子一起打点滴,让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三个月的陪伴和坚持,最终让刘卫星康复,连医生都感慨他们的坚强与奇迹。
尽管刘卫星的癌症得到控制,但阎维文并未松懈,而是继续与妻子共同对抗可能再次出现的癌细胞。
他们的爱情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生死相依,阎维文和妻子感情更深。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阎维文无论去哪里演出,都会带着妻子。即使是外人也能看出他们时刻牵挂对方。
病愈后的刘卫星,精心打理家中大小事务,并适时地给丈夫提供建议,为阎维文的事业成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对患难夫妻是朋友圈中的榜样和模范。
女性朋友称赞阎维文是理想的男朋友,男性则称赞刘卫星是阎维文坚实的后盾。
03
阎维文,一位始终陪伴妻子抗癌的丈夫,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然而,每当被问起此事,他总是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人们的赞美,他更为谦逊:“我并没有那么出色,只是因为我是一名公众人物,所以这些事情才被放大了。”
而当他谈论妻子时,他总是充满幸福:“别人说军功章有一半是属于妻子的,我要说,我的军功章全部都是我妻子的。”
他的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感激,也展现了他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
阎维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被光环笼罩的人,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付出的人。
他们以爱为力量,坚守承诺,用行动诠释了婚姻的真谛。
阎维文夫妻深深爱着他们的女儿阎晶晶,这种发自内心的隔辈亲,让阎晶晶从小就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使阎晶晶从小成绩优异,独立自主。
高中毕业后,阎晶晶赴加拿大求学九年,学成后她听从父亲阎维文的建议,放弃国外的高薪岗位,回到父母身边。
阎晶晶笑着跟父亲说:“老爸,我听你的回来了,那我的终身大事你得负责。”
阎维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问女儿对另一半有什么要求。阎晶晶想了想,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身高要180以上;第二,要有留学经历;第三,比我大个四五岁。”
阎维文听完,拍着胸脯向女儿保证:“你放心,这事就包在爸爸身上了。”
阎维文为了给女儿找对象,动员了亲朋好友一起帮忙。一次,他和老乡谭晶一起出去演出,在飞机上,他谈起了女儿的婚事。
谭晶听后表示,自己身边有一个符合晶晶条件的人选。几天后,两家人和谭晶坐在一起,经过双方家长和“媒人”的见证,阎晶晶见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李禾禾。
李禾禾回国不久,他的履历闪闪发光:从北京四中到清华大学,再到哈佛大学研究生,最后在著名的甲骨文公司工作。
李禾禾一路奋斗,全靠自己,周围的人并不知道,其实李禾禾完全可以“拼爹”。
李禾禾出身名门,父亲李肇星曾任外交部长,享有“诗人外交家”之美誉,母亲与姥爷也在外交领域颇有建树,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
李禾禾不仅外貌出众,才情兼备,称得上是“青年才俊”。阎晶晶也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两人一见钟情,开始了他们的恋爱旅程。
2008年底,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令阎维文欣喜万分。为了女儿的婚礼,他精心筹备了一场“高规格”的婚礼,并邀请一众好友参加。
婚礼当天,阎维文演唱了《夫妻情》,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彩排就演唱这首歌,却唱得比任何一次都充满深情。因为这首歌包含了他对女儿婚姻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04
在父亲阎维文的教诲和父母感情的熏陶下,阎晶晶将小家庭经营得幸福美满。
母亲刘卫星生日时,她和丈夫特别为母亲定制了一个奖杯,写着“最佳相夫教子奖”,以此来弥补母亲在事业上的遗憾。
而每当春节来临,岳父阎维文都会登上春晚舞台,李禾禾则会乐呵呵地包饺子,陪伴着妻子的家人,甚至在高兴的时候还会哼唱几句岳父的歌曲。
阎维文与阎晶晶在甜蜜安稳的生活中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先后生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当外孙女即将出生时,他已迫不及待地在节目中分享内心的喜悦,自豪地宣告:“我从未担任过任何公职,如今要晋升为外公了,真是开心至极!”
而外孙女出生后,他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只要在家,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吻和拥抱自己的小外孙女。
当阎维文得知外孙女没人教就会唱《强军战歌》后,他兴奋不已。于是,他自掏腰包,请人重新编配了他的12首歌,为外孙女录制了一张专辑。
他强调,这个专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给外孙女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和总政歌舞团的好友们参加节目时,有位网友问阎维文老师是否在家带外孙。
朋友们的反应是一致的,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哇,那可说来话长!”
每当阎维文提到外孙女时,他的眼睛都会闪烁着“星星眼”,满脸堆笑,那种“隔辈亲”的宠爱根本无法掩饰。
阎维文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既是一位歌手,又是一位外公。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慈爱地谈论他的外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已经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如今过上了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过去,一些老艺术家的行为让“德艺双馨”这个评价变得微妙而敏感,因为配得上这个评价,不仅要有优秀的作品,还要有高尚的人品,不仅要有辛勤的付出,还要有自我约束。
阎维文以其在军队中的服务,为社会奉献了许多经典歌曲,他爱护家人,没有任何道德污点,他的确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