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杨振宁,清华何来姚期智?
1922 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在多所高校任教,杨振宁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数学,6 岁随父亲赴厦门大学。
1929 年,随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举家迁往北平。
1933 年,杨振宁进入进入英国圣公会所办崇德中学。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被迫南迁。杨武之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随父与清华大学师生一同南迁。
他们先从北平出发,经天津、济南、郑州、武汉等地,辗转南下,最终于 1938 年抵达云南昆明。在昆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组建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1938年3月,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读高三。同年秋,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2月,转至物理系。在这里度过了6年本科和硕士时光。西南联大虽然办学条件艰苦,校舍简陋、物资匮乏,但汇聚了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吴有训、周培源等一大批顶尖学者,在国破家亡的边缘,能坐下来读书是多么不容易,大家都很努力。杨振宁在此期间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深受王竹溪、吴大猷等教授的影响,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重要根基。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转到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43年秋,参加“庚款兴学”留美考试。1944年春,“庚款兴学”留美考试放榜,成为全国物理专业惟一被录取的留美生。同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并在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教授高中数学。
1945 年 8 月,杨振宁与同学从昆明经印度加尔各答,经一番周折于11 月抵达纽约。抵美后,他先赴哥伦比亚大学寻找恩利克·费米未果,又往普林斯顿大学找维格纳,在普林斯顿大学遇到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张文裕,经张文裕建议,前往芝加哥大学等待费米。
1946 年 1 月,杨振宁注册为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因跟随费米做实验的计划落空,转而师从爱德华·特勒,期间常参与费米的课程与讨论班。同年秋,他在费米推荐下进入阿里森实验室工作 20 个月,发现自身实验能力短板。1948 年春,他听从建议转攻理论物理,以《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为博士论文,6 月通过答辩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杨振宁 1948 年夏在密歇根大学听施温格、戴森讲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秋返芝加哥大学任物理系讲师,研究核物理和场论,期间与罗森・布鲁斯合作研究 μ 衰变等,还与李政道首次合作发表相关文章。
1949 年春,杨振宁听奥本海默演讲后对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问题产生兴趣,经费米和特勒推荐,于秋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重整化算法。因受奥本海默赏识,1950 年春获五年聘书并决定留下,一年后转为永久研究员,后升任教授,在此度过 17 年学术黄金期直至 1966 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禁止所有获得博士学位以上的华裔返回中国,于是杨振宁回国问题一时无法实现。
1953-1954 年,杨振宁应邀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多重介子产生,期间与米尔斯提出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 20 世纪物理学重要成就。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10月1日正式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这一理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时仅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
1966 年,杨振宁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67 年与巴克斯特完成杨 - 巴克斯特方程。
1970 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1971 年夏天访问新中国,是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1977 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
1986 年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内组织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4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9 年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该校将他创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3 年底,杨振宁归国定居清华大学,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1946年,姚期智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中国台湾。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了台湾的物理学习热潮,姚期智的父亲希望他学习物理,姚期智也将杨振宁当作偶像,之后考入台湾大学物理系,后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向计算机方向,1975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1975 年-2004 年,姚期智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86 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其间,他于 1995 年当选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1998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 年获图灵奖,是首位获此奖的亚裔学者,2004 年 6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杨振宁回到清华任教后,向清华大学极力推荐姚期智。当时姚期智在计算机领域已成就斐然,收到邀请后,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国到清华任教,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此后,姚期智创办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2016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中科院公布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漫长归国路
杨振宁从1945年抗日战争末期的“中华民国”赴美,到回归“中国籍”整整用了51年。而姚期智从自幼举家迁往中国台湾到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授,回归“中国”更历经65年。
漫漫历史长河,杨振宁为努力建造这座桥梁,促进了多少华人归国为在国内各自学科作出贡献,更是为人类科学文明贡献了中国的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