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互联网20年:技术创新演化
盘点中国互联网20年:技术创新演化
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等等,还将碰撞产生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宋嵩绘
许多人尤其是资深网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走在中关村街头的人们会疑惑地看着这样一块大标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路那头,是当时极其稀罕的能提供上网服务的地方。这段中国互联网的经典回忆后来被多次提及。
自从1994年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后,从此地球是个村,世界变成了扁平。20年似乎瞬息而过,但人们的生活已因为互联网从此改变。20年中,技术率先在想象蓝图的空白处画下一笔颜色,之后喷薄而出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交互前行,创造出了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成就。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眼花缭乱的智能新硬件,以及网络弄潮儿们跌宕起伏的创业传奇故事相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
让我们更加好奇的是,未来,作为“超级引擎”的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等等,还将碰撞产生出怎样的化学反应?还会有什么更耀眼的互联网新事物诞生?以及,互联网优秀的基因能否被保持,人们能否
应对因互联网而出现的网络安全等巨大挑战?“互联网未来会怎样”这组系列报道,将尝试去查探互联网20年后走起的新征程。
——编者
6亿中国人驶上
信息高速路
“20年前,当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时,谁也没想到之后互联网竟发展如此之快。”
“20年前,当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时,谁也没想到之后互联网竟发展如此之快。”首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感慨。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成为全球互联网家族的一员,她是主导者、见证者和亲历者。
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代表中科院携手清华、北大等高校,通过与美国沟通,最终让中国互联网全功能联入了全球互联网。虽然上网速率只有几K,但从那以后,互联网不仅仅只是实验室里和科技人员的工作助手,普通人也开始可以进入互联网冲浪——收发邮件、浏览网页,还有那时极其热门的BBS 电子公告板。
去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成为国内第一个100G 的主干网,传输速度比20年前快100万倍。这让CERNET的创建者吴建平深感自豪。
1989年底,吴建平从加拿大回国前后,帮助清华大学建立了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并通达国内外。1994年,吴建平又在国家部署下团结一批高校负责创建了CERNET,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主干网之一。中国早期的大部分网民,网络启蒙都是大学时代通过CERNET来完成。
在中国互联网全面启航5年后,美国硅谷工程师李彦宏在1999年回到国内。那时,新浪、搜狐、网易、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已经出现或即将诞生,马云(微博)、马化腾(微博)等或已开始创业或还在等待时机。李彦宏印象里,当时中国网民大概不到1000万人,对互联网的理解程度也非常低,尤其是对搜索引擎,人们并不知道搜索未来会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现在用搜索引擎查东西,查不到会觉得奇怪。但那个时候,是查到了觉得很奇怪——‘我居然能查到这个东西’。”李彦宏说,“我当时只是想到,有一天会有上亿的人使用百度搜索。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搜索引擎这个产业,包括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产业会变得这么大,它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会是这么根本性的。”
38岁的非互联网人士蒋永应该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网民,大三时他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