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景物一定用修辞手法展现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是让景物描写的文字妙笔生花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一再强调:一定要用拟人;一定要用比喻;一定要用引用。景物相对于人来说缺乏灵魂,缺乏思想,缺乏性格。如果,我们要把景物描写的生动传神,亲切可人,那么修辞将会是万能的工具。
1、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神态和感情的事物变成跟人一样具有动作神态和感情的样子。这样,就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景物、物体显得更活泼、亲切。
大家熟知的朱自清《春》的开头一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段描写运用拟人,排比手法,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那种恬淡朦胧的初春景象生动展现。
梁实秋散文《树》中一段文字跟《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把姿态各异的树写得风情万种。更新颖的是,作者看起来是写树,却明显有写人的味道。
2、比喻。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是同学们最早接触学习,最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人人都会,但是把比喻写得奇特瑰丽就必须靠你的想象力了。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张爱玲《秋雨》中的片段: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
朱自清把细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张爱玲也把雨比作丝,蛛丝,奇特的是把漫天的细雨比作“轻柔的网”。把阴沉的天比作“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超然,不愧是民国才女。
我们再看看周而复在《上海的早晨》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把水池比作镜子,你也能想出来;把路灯的灯光映在水里比作小月亮,你也许能想出来;把臃肿的白云缓缓移过水池的样子比作弯着背的老妇人,你能想出来吗?
当代青春派作家郭敬明《夏至未至》的开头这样写道: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间,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郭敬明的小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华彩清丽,亲切流畅,凄美也不缺幽默。如果同学们想让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具文采,不妨读读郭敬明的小说,像《幻城》《夏至未至》等都很不错的。
奇特的想象造就奇特的比喻。不知道同学们注意没有,所谓奇特的比喻,也不奇特,喻体都是你非常熟悉的。你为什么想不出来呢?还是观察不够细致,懒得去想象。比如眼睛的比喻。很多同学说“眼睛像黑珍珠一样”“眼睛像紫葡萄一样”这样比喻也不错,但是如果都这样比喻,就太没有创意了!看看还有同学怎么比喻吧:
·在她浓黑的眉毛下,眼神如柔美的月光一样欢乐,又略见清烟一般的惆怅。
·小天使杰奎琳的眼睛在烛光下如同天空闪闪的星星,显得异常可爱。·她这俨如天鹅般的眼眸,偶一流盼,如此甜美;柔丝般的、弓样的眉睫,荫掩着盈盈的双瞳。
以上三句的比喻是不是就不一样啊。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想象力,下面就介绍几种有趣的方法,你一定要尝试奥。
一是狂想法。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允许你想,你就可以狂想,可以胡思乱想。 春天的梨花就是冬天雪花的灵魂;秋天的落叶象蛇一样蜕皮,那是为了长大付出的代价。天空的云就是各路神仙在赴宴;叽喳的鸟究竟是在开会还是在打架。我的同桌为什么如此高兴,难道是收到珍贵的礼物或者得了奖状;语文老师今天打扮的真漂亮,不会是去约会吧?……看见就去想,睡觉也梦想。
二是看几本神魔小说。象《中国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哈利波特》等等。这些书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你想象的素材和源泉。
三是可以看几部科幻大片。比如《阿凡达》《星球大战》《流浪地球》等,把自己放在那些未来的未知的世界里,想象自己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四是象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一样,有空就望着天空发呆。看着星星月亮,看着云卷云舒。去想象他们的样子,去想象那些星球上会有什么,自然会让我们浮想联翩 ,遐想无限。
3、 引用。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我经常给同学们讲:如果一句话你感觉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好,你就“引用”。尤其是写景的文章多引用古诗词,引用大作家写的优美的句子。将会让你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富有韵味。
朱自清《春》写“春风”一段,开头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并作为全段的中心句;《荷塘月色》中引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描绘出江南荷塘的美丽景色。
《桂林山水》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陈慧瑛《梅花魂》片段: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以上都是我们熟知的文章,恰当地引用古诗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然“引用”能轻易起到如此好的效果,为什么不引用呢?
同学们,老师着重介绍这几种修辞手法,根据文章的需要,其他像夸张、对偶、排比等等,也尽可运用,你可以参考本公众号中“如何让作文更有文采”的系列文章的内容。
奥,“如何把景物写美”的系列文中之三中,老师曾列举了几篇名家名篇让同学们读,不知道你读了没?记住:是读,朗读,大声读才叫朗读。优美的文章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会优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