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将花落谁家?这些华人科学家你看好吗?︱科创观察员

2025-10-08 22:08:59 18阅读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日、澳、美3国_2025诺贝尔化学奖预测_单原子催化领域华人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日、澳、美3国_单原子催化领域华人科学家_2025诺贝尔化学奖预测

2025诺贝尔化学奖将于10月8日揭晓。由于经常颁发给和生物、物理、材料等交叉的领域,诺贝尔化学奖又被人们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

【被认为“最难预测”】

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的《化学世界》最近认为,今年最有可能获奖的三个方向是:单原子催化、绿色电池以及生物分子凝聚体。

日前,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旗下的《化学观点》,也开展了一项2025诺贝尔化学奖预测的民意调查。根据投票结果,排名前五位的科学家研究方向就横跨了无机化学、糖化学、材料化学乃至计算机科学。

无怪乎,诺贝尔化学奖被认为“最难预测”。

【被看好的杰出华人科学家】

既然难以预测具体领域,我们不妨关注一下被看好的杰出华人科学家。

就在上个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因其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首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科睿唯安为此特意在北京宣布202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

单原子催化领域华人科学家_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日、澳、美3国_2025诺贝尔化学奖预测

张涛获得“引文桂冠奖”。大连化物所提供

“单原子催化”是为数不多由中国人提出并具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新概念。张涛等人于2011年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制备出首例具有实用意义的单原子铂催化剂,将催化研究推进到原子精准尺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如今,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引领了催化科学本身的发展,还广泛影响了能源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交叉学科,目前已实现万吨级规模工业化应用,为绿色化工和“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引文桂冠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自2002年设立至2024年底,已有83位获奖人最终荣获诺贝尔奖,其中13位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平均间隔是4.86年。

从上述数据看,获得“引文桂冠奖”当年即拿下诺奖的概率只有15.7%。尽管从感情上我们期待早日听到中国科学家获奖的好消息,但也要学会耐心等待。

2014年,美籍华裔科学家翁启惠获得沃尔夫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糖蛋白的程序化及实用化合成方面作出诸多原创性贡献。这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个重要“风向标”。

翁启惠开创了程序化化学与酶促合成方法的先河,使得过去难以实现或无法合成的化合物成为可能,并为癌症、细菌病毒感染及免疫功能相关研究创造了新的机遇。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日、澳、美3国_单原子催化领域华人科学家_2025诺贝尔化学奖预测

翁启惠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活动。孟雨涵  摄

今年4月,美籍华裔科学家刘如谦因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贡献获得“科学突破奖”。这是目前全球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每个单项奖的奖金为300万美元。他开发了两项强大且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纠正导致患者患上遗传疾病的DNA突变,且副作用更小。

刘如谦曾被评为《自然》2017年度全球十大科学人物。而在更早的时候,当他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就写下了一篇令他的导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难忘的毕业论文:“简直无可挑剔,不需要任何编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