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了中国还不下单,美国豆农血亏900亿,喊话特朗普服个软
美国大豆迎来丰收季,但市场却一片愁云惨淡。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今年至今未向美国下单一粒新季大豆,这让美国豆农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在2025-2026作物年度,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仍然挂零。要知道,往年这个时候,中国订单通常能占到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8%左右。这一巨大落差直接导致美国农业部可能将出口预期从4640万吨下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更是跌至近五年最低点。
与此同时,中国买家早已将目光转向南美。数据显示,中国已从南美地区采购了740万吨大豆,足以满足10月份95%的进口需求。其中巴西正逐渐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这一转变对美国农业的冲击有多大?美国大豆协会提供的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高达1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这意味着,仅今年美国大豆产业就损失了价值900亿元的订单。如果考虑到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以及未来中国可能持续减少采购,实际损失可能还要翻上好几倍。
美国广播公司近日播出了一段意味深长的采访。画面中,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坐在自家农场的拖拉机上,神情凝重地表示:现在正是收获季节,但来自中国的订单却是一片空白。他直接向白宫喊话:豆农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机会,中国市场对我们至关重要。
这已不是拉格兰第一次发出警告。此前他在接受《财富》杂志专访时就指出,美国大豆比南美竞争对手贵了20%,完全失去价格优势。我们必须改变现状,而且刻不容缓。他这样形容当前形势。面对豆农的困境,特朗普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发放农业补贴。但对于如何解决中美贸易争端这个根本问题,白宫至今没有明确表态。对中国而言,这场贸易摩擦实际上推动了进口渠道的优化调整。不仅是大豆,在天然气等其他大宗商品领域,中国都在积极拓展多元化供应渠道。这并非要完全切断与美国贸易,而是通过开拓新市场来降低风险。当然,产业转型必然伴随阵痛。新市场的开拓需要时间,也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中国始终秉持开放态度,中美经贸合作作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地位依然稳固。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有人想用这个压舱石作为要挟的筹码,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损害自身利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