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停买美国大豆,掀起20年布局反击战:美农急疯,我们赢麻了!

2025-10-09 03:01:53 20阅读

几年,网上有一种说法挺流行:说中国在巴西买地种大豆,破坏热带雨林、影响全球气候。乍听确实有道理,环保人人有责,但真相并非这么简单。很多“环保指责”背后,其实是因为利益受损的人在舆论场搞事。特别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几乎一粒美国大豆都没买,全都转向南美,尤其是巴西。美国那边立马就急了,农民开着拖拉机把州政府围起来抗议。到底为什么中国突然不用美国大豆?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中国购买巴西大豆_中国近半年没买过美国一粒大豆_中国大豆产业战略布局

当时中国还没掌握大豆产业的话语权。第一次“大豆贸易战”就让中国吃了大亏:国内约90%的大豆压榨企业倒闭,幸存下来的100多家里,三分之二被外资控股。随后十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翻了三倍,远超中国本身的产量,豆油价格也从每公斤7元涨到13元左右。那会儿,中国的大豆市场,几乎成了美国的“后花园”。

到了2008年,全球大豆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因为产业链薄弱,食品价格跟着上涨,CPI一度冲到23%。等到大豆价格回落,种植户又赔得血本无归。这一切都不划算,于是国家把大豆产业视为战略去抓。东北等地推行收储稳价,但国内土地有限,产能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因而把目光投向海外。

2010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投入将近60亿元,买下300多万亩土地,打算做一条龙式的产业链:种植、仓储、运输全包。然而没过多久,买地就被西方一些势力指责为“破坏热带雨林”。你以为他们真关心环境?其实是在担心中国抢了市场。欧美日早就在那里大量买地,一旦中国动手,立刻成了他们眼中的“罪魁祸首”。

中国大豆产业战略布局_中国近半年没买过美国一粒大豆_中国购买巴西大豆

于是中国改换策略。到了2014年,中粮集团接棒,不再直接买地,而是通过入股、并购当地粮商,开展合作。这个策略更聪明:一边帮助当地农民提升产能,一边自己掌控物流、港口和压榨厂。很快,中国在巴西成了话语权最强的大豆玩家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解决了“吃”的问题,还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双赢。比如,如今中巴间的大豆贸易,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不再绕美元走。这对稳定中国外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是利好。

中国购买巴西大豆_中国大豆产业战略布局_中国近半年没买过美国一粒大豆

为了稳住这个大买家,巴西也越来越“亲中”了:长城汽车在巴西建厂,总统亲自参加剪彩;华为、海康在当地发展势头强劲;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因为中国没有起立默哀,巴西选择了“跟着中国走”。

这样的外交红利,美国大豆是换不来的。

更厉害的是,这一套做法,中国已经在全球复制。东南亚与印尼、马来西亚合作橡胶、旅游、贸易,人民币贷款、建加工厂的步伐也不少;非洲与刚果开展钴矿合作、在几内亚参与铝土矿开发;拉美则开始用人民币购买智利铜矿。中国通过资金、技术帮助伙伴提升产能,同时把人民币带了过去。环保和供应都没有被耽搁,大家都能受益。

中国大豆产业战略布局_中国购买巴西大豆_中国近半年没买过美国一粒大豆

回头看,从曾经的被动挨打到现在的全球布局,靠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二十年的战略眼光和耐心。中国用看似不起眼的大豆入口,逐步打破了美国对全球粮食体系的长期垄断,也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打造了自己的全球供应链。那些说“要做空中国”的人,如今也许应该换个说法:想从中国赚钱,未必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