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中国有多惨?半年时间,中国连一粒都不买,数百万吨大豆面临销毁,中方等的时机来了
自从2018年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大豆产业便走上了一条越来越坎坷的道路。到今天,半年时间过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竟然没有买下一粒来自美国的大豆。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百万吨美国大豆面临着毁灭性的市场危机,甚至可能直接被丢弃。特朗普曾经自豪地宣布“对等关税”,这时,实际上是美国农业的灾难。反观中国,却在低调中完成了一次战略调整,趁机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并积极寻求新的供应商。
美国大豆产量今年创下新高,预计达到数千万吨。然而,真正让农民心头发凉的是,尽管进入了收获季节,但中国的订单却始终没有到来。过去,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客户,几乎所有美国豆农的收入都依赖中国市场。从2018年起,美国政府加征的高额关税将大豆和其他农产品一并纳入打击对象,而中国则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了对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采购,逐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6年之前,美国大豆的中国市场份额一度超过40%。然而,到了2024年,部分预测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跌至20%左右。这个变化表明,尽管特朗普政府竭力推动“对等关税”,美国农业却并未因此获益,反而因为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受到了极大冲击。
最让美国豆农感到心痛的是,2019年和2020年,他们已经失去了大量订单,甚至一些农业小企业已经因为破产而退出市场。如今,他们再次面临着库存积压,豆价暴跌的窘境。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公开表示,若中国继续不购买,美国大豆市场的损失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
对于中国而言,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并非突如其来的决策,而是多年精心布局的结果。中国不仅通过优化饲料配比减少对进口大豆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巴西和阿根廷的采购力度。今年4月,巴西大豆以其高性价比和稳定的供应链,取代了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供应国。在大豆进口领域,中国采取了多元化采购策略,逐步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自给自足的能力。对于美国的打压政策,中国市场早已准备好应对。有观点指出,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实质上加速了中国农业多元化的进程。美国的“制裁”,反而促使中国企业在更长远的视野下,将采购市场从单一依赖转向全球范围内的多元选择。如今,中国大豆采购的70%以上来自巴西和阿根廷,而美国则沦为一个越来越小的供应国。
特朗普曾经豪言壮语,“对等关税”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利器”,而且在他的推崇下,美国农民也曾抱有希望,认为“美国可以自给自足,不再依赖中国市场”。然而事实却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中的贸易平衡,反而给美国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朗普政府采取的“美国优先”策略,使得美国农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美国豆农蒂姆·麦克斯韦直言,今年的大豆产量好,气候也很理想,但由于市场上对大豆的需求大幅缩水,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麦克斯韦强调:“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但没有订单,几乎就是白费力气。”今年,特朗普再次推行关税政策,宣布与中国的“对等关税”将继续执行,这一举措意味着,美国农业的困境还将进一步加剧。即便如此,特朗普政府并未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足够的经验,反而还在继续向中国施压,试图将农业市场的困难归咎于中国“单方面”减少对美采购,忽视了自己政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农业安全”战略正在成形。通过建立多元供应链、技术创新和更加灵活的市场反应,中国不仅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还提升了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美国的农民们,却还在为政府不明智的政策买单。事实上,过去几个月中,中国的“大豆采购替代品”逐步布局完成,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对这两个国家市场需求的增加,南美大豆生产国的供应能力也在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