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 邓稼先的一封信为何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情谊,萌芽于青春年少的同窗时光,随岁月流转,在时代的浪潮中各自绽放光芒,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深情话语,铭刻下超脱时空的真挚友情与共同追求。
邓稼先给好友杨振宁的信
从北平到西南联大再到美国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比杨振宁小两岁,二人皆出身安徽的知识分子家庭。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人,曾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知名数学家,同样在清华任教。这般相似的家庭环境与教育历程,为二人友谊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少年时期的杨振宁,因额头较宽,被起了“大头”的外号;邓稼先则因性格憨厚老实,被大家唤作“老憨”。
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当时杨振宁已是该校高年级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大头”和“老憨”结为好友,经常一起谈天说地、嬉戏玩耍。崇德中学浓郁的学术气息与开放的交流氛围,激发了二人对科学的共同热爱。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北平沦陷,两家相继南迁,这段求学之路被迫中断。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与同在这所学校的杨振宁重逢。二人满心欢喜,尽管不在同一年级,但常一起探讨物理学相关问题。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留学,三年后,邓稼先也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尽管二人不在同一所院校,但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友谊愈发深厚。
1949年夏,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摄于芝加哥大学
来源 | 清华大学校史馆
同乡、同校、同赴美、志向相投,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在前半段高度重合,用杨振宁的话说“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殊途同归
1950年,杨振宁与邓稼先的人生轨迹迎来了关键转折点:邓稼先仅耗时1年零11个月便斩获博士学位,随后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建设;而杨振宁则选择留在美国,持续深耕理论研究领域。
这一别,便是二十余载。
1971年,身为美籍知名学者的杨振宁获准回国访问,这是他阔别故土26年后首次归来。在杨振宁的访华会见名单里,邓稼先的名字十分醒目——这位昔日的同窗挚友,已然成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关键领导者。
在北京相聚的十几天里,二人有说不完的话。彼时,杨振宁心中存有一个疑惑:美国报纸曾刊载消息,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杨振宁想让邓稼先解惑,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直到离开北京飞往上海前,他终于忍不住问前来送行的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有没有美国人参与?
当天,邓稼先向上级请示,周总理指示“实事求是回复”,邓稼先连夜写信答复: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我的世界观改得也很差,许多私心杂念随时冒出来,像在工作中,顺利时就沾沾自喜,不顺利时就气馁,怕负责任等等。但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稼先
8.13/71
在这封信的末尾,写下了那句令杨振宁铭记五十年的话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源自苏轼《水调歌头》的改编诗句,既流露出老友重逢的欣喜之情,又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共同途”这三个字,更是蕴含深意——它表明尽管两人一个投身理论物理,一个专注工程物理,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助力民族复兴。
后来,杨振宁回忆道:“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2021年,杨振宁在百岁(实际99岁)寿辰的生日会上,又一次深情地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这封信。他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1986年6月,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