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体(扩大)会讲话范文赏析四心、四态、四变、四怎么
1.2万字、半个月打磨出的讲话,有哪几招能让你的公文从“空话套话”变成可落地的行动书?
我刚读完笔哥分享的那篇全体(扩大)会讲话,老实说被结构震了一下。整篇稿子不是堆砌热词,而是用“四个心、四个态、四个变、四怎么”把复杂内容压成了可记的脊梁,前后还穿插“三个人”“三个敢于”“三个力戒”“三大作风”这样的串珠式结构,既有气势也便于落实。说实话,遇到这种既有高度又能落地的稿子,我会把它当作写大型会议讲话的速成模型反复琢磨。
首先,这篇讲话给我的第一个启发是:开篇必须把会议的三个“再”说清楚。文稿没有照搬套话,而是用“再擂战鼓、再吹号角、再提士气”把会议目的点得明明白白,既有情绪发动,又有行动指向。我觉得很多人写稿子开头爱拖泥带水,读者也只停留几秒钟,所以开头要能在三秒内回答“这次开会为啥而来”,否则就失去听众的耐心。
其次,这篇稿子的成绩—问题—形势这三块做得非常干净利落。成绩部分用关键数字做背书,问题部分把最紧要的短板摆出来,形势部分上升到政策和机遇层面并立刻指出本地如何借力。说白了,就是“虚证实、实证真,形势高但落脚实”。我身边的同事小李在写项目汇报时,曾经只会把一堆数据丢到稿里,结果领导翻一眼就想睡。后来他学会了把数据做成对比口径、拉出排名感和时间节点感,效果立刻不一样了。具体到操作上,我建议把所有数据先按“能鼓舞士气”“能体现短板”“能指明方向”这三个维度分类,然后只留下每类最能表达核心信息的那一两条,而不是把所有数字往上一塞。
再者,这篇讲话在“抓落实”上用了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点问题先说现象,再举具体事例,最后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这一点尤其值得学。很多稿子讲要求、讲精神却不讲责任链、时限和牵头单位,结果出了会大家都热闹,过几天又变回空话。比如文中明确写到由谁牵头、哪个部门负责、哪月完工,这种写法能把会议的动能直接转化成执行力。我的一个邻居张姐曾负责一个市级项目,因为在方案里把任务的“完成时限”“牵头单位”和“验收标准”写得清清楚楚,项目从搁置状态迅速进入快车道,证明了落地句比漂亮词更重要。
而且,我不得不说这篇稿子的语言节奏很有技巧。它既有可背诵的金句,又避免了只有口号没有内容的空洞。像“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跑出来的先机”这样的表达,既有情绪激励,又能和后面的措施形成呼应。写讲话不要怕造几个朗朗上口的短句,但千万别让这些短句成为替代行动的口号。
当然,会有人说这种层层拆解、条目化的结构会不会太僵化、太做作。我的看法是,条目化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条目后的每一项都落实到人、到时限、到考核。换句话说,条目化是为了减少误读,让执行的那一端看到清晰的路线。隔壁老王曾吐槽过行政文书的“千篇一律”,但当他学会在条目后附上支持性案例和简单的操作步骤后,团队的执行力反而提升了。
最后,给大家几句实操性的写作建议,都是我在复盘这篇稿子后常对年轻同事念叨的。先把会议目的浓缩成一句话,然后把全文拉成四个模块,确保每个模块都有“问题—对策—责任—时限”的闭环,再用两到三个金句做情绪锚点,最后把数据处理成有对比、有排名、有时间节点的表达。反正我是这么做的,写完草稿后我会第一时间问自己一句话:读者三秒钟能抓住这次会要干什么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得继续砍掉冗余。
说句实在话,这类长稿的最大价值并不在字数,而在它把抽象的战略变成具体的行动步骤。如果你偶尔也要改写或起草类似的综合性讲话,不妨把这篇稿子的结构当作模板,但别忘了把本地的事例、真实的数据和可执行的责任链带进去。这样既有高度也有温度,领导能看、基层能干,群众也能感到实事在推进。
你在写或听过的会议讲话里,哪一句话曾真正让你下决心去做事情?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