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孩子刚入大学,家长们别撤太快

2025-10-19 03:04:18 3阅读

头一年是关键适应期,家长最好别“撤太快”

从高中进入大学,不少大一新生会感到不安、焦虑,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杨雪花给这一阶段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是养金鱼换缸,一般不能把缸里的水全换了,需要带一些旧水让金鱼慢慢适应环境,否则金鱼就容易生病。入学头一年对新生来讲,是关键的适应期,杨雪花特别提到,几乎每所高校的心理中心接待的学生都以大一、大二居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适应问题。孩子们往往会将自己适应不良的状态投射到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入学不久就嚷着想家想回家,不满意学校,不喜欢专业,和舍友相处不好,饮食不适应等等。但这些学生也许只是听了一次讲座,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听师兄师姐们谈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就产生了一个笼统的“我不喜欢这个专业”的感觉,闹着要回家,要退学。

“这往往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很多情况都是对环境改变的不适应导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杨雪花给家长们的建议是,不要跟着孩子的步子走,“不要孩子说头疼就医头,孩子说脚疼就医脚。不管是哪儿疼,很多情况下都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进行全身的调理,即根治孩子在校的适应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住校经历,自理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较差,那么家长就最好不要撤太快。”杨雪花建议,在适应期,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观念转变,不能像中学时被动等着学校老师找,要紧密地和辅导员或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配合学校让孩子尽快地适应过渡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只要挺过这段时间,也许孩子就能在学校里如鱼得水了。”

精打细算,帮助孩子学会“理财”

离开家就心慌?面对孩子们的“离家焦虑”,家长们有什么能做的?杨雪花建议,要经常跟孩子谈谈心,即使孩子不太愿意跟家长聊,但对孩子的关心还是要表达到位,让孩子知道家长一直在关注,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管了就可以“放飞自我”。她特别提到,在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当中,要注意用尊重和引导的方式来沟通,最忌命令和呵斥,“顺着毛”来讲,点到为止才是合适的沟通方式。

“缓解分离焦虑后的理想状态,就是孩子们回家后期待开学,这表示孩子开始融入、接纳这个环境了。一旦接纳了环境,孩子们就不会像去别人家做客一样坐立不安,精力就可以更集中投入到学业上来。”杨雪花说。

事实上,大一新生入学后面对的问题将是方方面面的。就拿“理财”来说,有的家长选择一次性给出一学期的生活费,这可是一笔“巨款”。“刚上大一,一些孩子对钱也没什么概念,现在网络诈骗也多,存在隐患。”杨雪花的建议是,前期不妨逐月甚至每半个月打一次生活费,先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都说孩子不省心,其实,也有不省心的家长。杨雪花提到,也有学生曾抱怨,父母常和自己聊些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对孩子牵涉的精力非常大,现在的孩子也许还处理不了家里的矛盾,建议家长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好,报喜不报忧,没必要事无巨细,好让孩子省心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