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从狂热回归理性
张膺浩
国庆中秋假期刚过,电商就亮出了“双11”的招牌。“双11”购物节已经来到第17个年头,曾几何时,消费者守着电脑、拿着手机,熬夜等待11月11日零点的到来,只为抢购心仪的优惠商品,并大有一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感受。如今,“双11”变得更加稳重和理性,作为观察中国消费的重要窗口,“双11”的变与不变,值得细细思量。
“战线”的拉长,不只是简单的时间延长,更是对品质提升的一种追求。早期的“双11”,国内电商行业铆足力气比拼“全网最低价”,却忽视了对商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如今,促销时间变长,不仅让快递企业避开货物积压、爆仓的情况,也可以让电商平台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各方从追“流量”到追“质量”,共同把品质打造成为“双11”的关键词。这些年“双11”走过的路,与中国经济发展之变、中国人消费需求和观念之变,深度嵌入、紧密呼应。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崛起,促销活动越来越高频,消费者对促销活动已逐渐脱敏,对“双11”也产生审美疲劳。
“降温”的背后,也有“火热”的一面。主流电商平台之外,一批新生平台力量入局,不仅在大众圈层获得了更多讨论度,也带来商品笔记、买手直播等新的电商场景和消费模式。此外,大数据显示,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消费市场更加下沉;国货品牌备受追捧,“国潮热”引领消费新风尚;消费赛道进一步细分,人工智能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些引人瞩目的变化,孕育着消费变革的巨大动力,涌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力与活力。
17岁的“双11”并不迷茫,如何提升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者购买力,显然成为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更为精准的消费引导政策,提振消费信心,降低经营主体运营负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可以预见,随着市场供给的稳步提升和优化,加上促消费政策的发力显效,消费市场将迸发新的蓬勃生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