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持续迸发新动能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里,
无人车穿梭于模拟城市道路;
光通信芯片实验室中,
光刻设备正镌刻着“国产替代”的精密纹路;
科技产业园的生产线上,
刚下线的车规级芯片即将发往全球
……
南昌正用一项项技术突破、
一组组亮眼数据、
一个个鲜活故事,
扛起全省科技创新“领头雁”的重任。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
回首科技创新的奋进征程,
南昌以非凡的决心与魄力,
在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

资料图
“十四五”以来,南昌锚定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聚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全方位提升: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2023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4.3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2021年度的1.93%提高到2023年度的2.0%;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360家增至3632家,增幅达53.89%……这些成果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南昌正迈着铿锵步伐向区域科创中心全力加速。
攻技术破难题
自主创新突破产业瓶颈
关键核心技术是科创实力的“硬核名片”。今年上半年,南昌在全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中脱颖而出,6个项目成功突围,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光通信、新材料等多个关键产业领域,直击产业痛点,掀起一场场技术“攻坚战”。
“面对国际竞争压力,核心技术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江铃汽车智能驾驶研发人员江会华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南昌企业的共同心声。江铃汽车牵头的“智能驾驶商用车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直指商用车核心技术“卡脖子”痛点,从智能底盘研发到传感器国产化适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研发团队的心血,未来该技术将全面覆盖智慧环卫、干线货运、园区接驳等多元场景,为国家产业链安全提供支撑。

资料图
在江西兆驰半导体的无尘车间,蓝色光刻灯的光芒下,技术人员正专注地监测芯片生产流程。芯片厂厂长董国庆戴着防静电手套,小心翼翼地从生产线上取出一枚刚封装完成的车规级LED芯片:“你看这枚芯片的发光层,经过外延生长工艺优化,光功率达到普通照明芯片的50倍,市场价值更是提升了3到4倍。”鲜为人知的是,这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成果,背后是研发团队数百次的实验试错——在最艰难的阶段,光效始终差3个百分点,团队成员连续一周扎根实验室,在国家硅基实验室院士的技术指导下,反复调整掺杂元素配比,最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而在兆驰半导体隔壁的光通信实验室,另一组研发人员正围绕“高速光通信激光器”项目全力冲刺。随着AI大模型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800G、1.6T光模块成为数据中心的“刚需”,但核心的50G、100G VCSEL芯片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掌控。“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打通‘芯片—器件—模块’全产业链。”该企业技术负责人拿起一枚芯片样品,眼神坚定地说,“项目投产后,不仅能实现国外垄断技术的‘国产替代’,还将带动社会投资超10亿元,形成10亿元以上的产业链产值,为AI算力场景筑牢‘光传输底座’。”

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南昌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类似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从半导体制造装备到新药创制,南昌深入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030先锋工程”,实现由“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转变,众多像江铃汽车、兆驰半导体这样的企业,成为南昌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优生态促转化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当智能驾驶、光通信、车规级芯片等领域相继实现技术突围,南昌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链条发力”——从实验室的技术研发,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再到人才、资金的要素保障。唯有构建“全要素支撑、全链条协同”的创新生态,才能让技术突破的“星星之火”,燎原成高质量发展的“熊熊烈火”。
近期公布的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结果,正是南昌创新生态“土壤肥沃度”的最佳证明:全省150项获奖成果中,南昌以35项位居设区市第一。这份亮眼成绩单,不仅是南昌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更彰显了其在培育优质科研成果、激发创新活力方面的深厚实力。

资料图
这种创新生态的“肥沃度”,首先来自成果转化的“闭环发力”。“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让技术真正能落地,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在江西汇仁药业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周青罡拿起一瓶刚上市的草本功能饮料,向记者讲述其背后的创新故事。为攻克草本成分保质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研发团队历时两年,反复调试500多次配方,并借助高校科研优势破解技术瓶颈。“产学研协同让创新少走了很多弯路,像这样成功落地的技术,在我们的市级重大专项中还有不少。”周青罡说。
为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南昌今年启动市科技重大专项“1030 攻坚行动”,紧扣全市重点产业链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让市场需求主动“出题”,让创新资源精准“答题”。2024年下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江西兆驰半导体等单位的8个重大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其中多数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形成“研发一批、成熟一批、转化一批”的良性循环。这种高效的成果转化节奏,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也为后续更多项目冲击省级、国家级专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成果方面,五年来,南昌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目录87项,形成重大科技成果37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增至666.56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4.49件,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值的1.92倍。这些成果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筑平台强基础
构建高能级创新支撑体系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是南昌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南昌瑶湖西岸的建设场景格外火热——作为瑶湖科学岛一期项目的核心,南昌实验室、联创光电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等项目正加速推进,这正是南昌优化组建重大创新平台的生动缩影。

资料图
锚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南昌紧扣航空、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需求,太行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在昌落地,成功获批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截至目前,南昌市共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1家,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参与的“高效高可靠低噪声轻型车用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牵头承担的“航空航天大型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三维工业CT检测技术及应用承担”项目,还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彰显了南昌高端科创平台的技术实力。
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是南昌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63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52家,科技领军企业(含入库)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达到260家(次),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培育链条。
为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南昌助力多家企业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聘科技人才担任“科技副总”,同时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入职,搭建起“高层次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储备”的人才梯队。此外,南昌深入开展“一企业一博士”行动,为131家企业精准匹配162位博士,以“企业出题、博士解题”的协同模式让科研成果快速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高端智力资源,全市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全省“国家队”中占比达62.5%,实现“智力密度”与“创新高度”同步提升。

资料图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南昌将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在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育、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放权松绑、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优化市级研发平台,遴选优秀的市级研发平台作为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的预备队,逐步培育争创国家级平台。
站在新起点,
南昌将继续秉持科技赋能的理念,
以平台聚智、以人才赋能、以创新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篇章,
为江西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贡献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