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戴氏宅院
戴氏宅院位于淮安河西乌纱村西钟组,为戴瑞庭之子戴荣举四兄弟共建,兼作住宅、油坊、糟(酒)坊、酱园及运输等。原有三个前、后、左、右相连的庭院,占地约1500平方米,现只存一座四合院,东厢南北及西厢北侧建有瞭望楼,房屋共计29间。均为抬梁结构硬山式建造。主屋面阔三间10.7米,进深7檩6米,檐高3.6米。2006年被公布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县盐北区政府在解放初期曾设在戴宅。原淮安县运河中学的校舍,也曾设在戴宅。
戴瑞庭三子戴鹏举,为戴锡元之父。根据年逾八旬,且长居于此的戴锡元回忆,其祖父戴瑞庭在民国元年(1912),开设油坊榨菜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由于戴氏油坊所榨的食用油货真价实,产销两旺,加之他祖父经营有方,油坊便逐年盘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以至后来榨油所需的油菜籽、花生等油料,本地所出产的油料已远远不够他家油坊加工了。便从废黄河以北的淮阴北乡等地收购花生,还远从盛产优质菜籽的皖南芜湖、宣城选购。为了运输快捷和降低成本,戴家还自备木船搞运输,闲季还兼搞其它商品的长途贩运。
据戴锡元回忆,其祖父掌管家业时广做善事,接济附近村庄揭不开锅的贫困农户。平常的日子,对那些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农户,都让家中人送些高粱、玉米让这些农户度日。每年进了腊月门,戴家都要拿出部分粮食,送给周围的贫困农户。这些人家来戴家打酱油、买酱,一般都不收钱。
每年春节前,戴家总要去城里粮行掏腰包买米票回来,发给贫困农户,这些农户可凭米票去粮行称米回家,过春节全家人也能吃上几顿米饭。而有些本身就生活困难的农户,遇上生病或其他原因急需花钱,跑来借钱戴家总是有难必帮,并且事后也不去索要钱款,随借钱人自愿来还钱,实在还不起的,也就算了。戴家还从寿材店买回寿材,存放在乌纱洞斜对面的河西堆边大王庙内,只要是贫困农户家中有人病故的,又买不起寿材,戴家总是施舍一口寿材,遇到非常困难的,还送上一些钱。
戴氏宅院所在的乌纱村,是取隔河相望乌纱河的渠首乌纱洞之名。因乌纱村地处里运河西岸,旧称“皇(花)华亭西”或“里河西”。据史料记载,此地是洪涝灾害多发之处。至上世纪的50年代末,新开挖的大运河两淮绕城段,南从淮安县里运河西的杨庙段,北接淮阴杨庄,才改变了此地“十年九涝”的状况。在“里河西”10平方公里的地段上,只有像戴家这样的殷实家境,才能建得起如此规模的房屋,也在当时堪称“村庄中的豪门巨户”。
现存戴氏宅院为西路四合院,整栋建筑像汉字中的“囗”字,跨进门内呈现人们面前的便是一个传统淮扬风格的四合院式样。房屋分坐北面南的主堂屋3间、面北的下堂屋3间、面东为厨房、面西为大门穿堂、客厅、杂物储藏室。出于看家护院的需要,在宅院的东南、东北、西北都建有两层瞭望楼,楼上四面留有瞭望孔,从而使整个宅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防卫体系。奇特的是瞭望楼底层,距地面约80公分的高度墙壁上砌有方孔,经请教戴锡元老人后,得知方孔为“枪眼”。解放前,在城外的戴家拥有三个作坊如此大的家业,便引得不了土匪、流寇的上门打劫,自备枪械捍卫家业不受外来者骚扰,也是在情理之中。
戴宅所在地属亚砂土的地质层,戴家在建房时首先在房基下打下数百根木桩,用来增加房屋的整体性。经历了百年风雨洗刷的戴宅,虽然房屋总的墙体还保持原有状态,但局部墙体出现了开裂状况,戴家人非常担忧作为文保单位的戴宅,恳请有关部门制定出维修方案,否则时间长了,将会出现部分房屋倒塌的可能性。
戴宅是典型的淮扬民居建筑风格,以青砖、小瓦构成了清灰色的房屋主体色调。但也溶入了古代徽派民居中常见的砖雕、木雕、石雕的建筑手段,如东瞭望楼底层的过门挡板,是选用的汉白玉石材,门楣镌刻有“万字纹”、“多菱形”和“古钱币”以及“天官赐福”等精美图案。在戴宅的每一组房屋的巷陌拐弯处,巧妙的“拐弯抹角”除了体现优雅的徽派建筑特征之外,更有一份和谐的人性设计理念,令今人观后回味无常。
如今的戴宅所在地,是规划中的生态新城。我们也期待能将戴宅在妥善的保护中,合理的开发出来,这将让其成为紧邻古运河畔的淮安村庄中,增添一处不可多得的百年农家老宅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