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25-10-26 22:08:50 4阅读

解析:D矛盾

7.对下列诗句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D  )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才华出众。)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暖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比喻,名为咏柳,实为咏春。)

解析:D用了三个比喻

8.对下面两个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D  )

比喻句——没有下岗的职工就像秧田里的苗,下岗的职工就像石缝里的小草。

A.前一比喻说明:在岗职工的生活环境优越,所有职工都应创造条件,争取重新上岗。

B.后一比喻意在说明:下岗职工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和像小草一样的奉献精神。

C.这两个比喻主要说明:面对社会的竞争,人人都有下岗的危险,应该正确对待。

D.这两个比喻主要说明:下岗职工生活的艰难和他们痛苦的心态。

解析:注意说话的侧重点

9.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填上喻体,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藤萝花和牵牛花,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墙外是一些杨树、柳树、梨树,就像是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密封的四堵墙          B.童年五彩的梦

C.姐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花的绿裙子

解析:根据上下文

10.对下文采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A  )。

泰山,是一座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灵山。岭顶的满天繁星仿佛在树梢游移,好像是挂满枝的晶亮的硕果。再往上攀登,那星星又好像已被山风吹落树根,我们竟可以把它拾进袋子里了。然而大地上却有比天上更美的奇观。低头,只见泰安城斑驳陆离的万家灯火,那色泽光彩是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了。

A.比喻  夸张  排比    B.比喻  拟人  夸张

c.拟人  夸张  排比    D.比喻  拟人  排比

解析:“好像是挂满枝的晶亮的硕果”为比喻;“我们竟可以把它拾进袋子里了”为夸张;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了。”为排比。

11.下列句子画线处在修辞方法使用上不恰当的一句是(  B  )

A.这时候看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时候正在下雨,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B.自从使用光谱分析世界各地的海水、河水,各种各样的矿石和各处的土壤,新元素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出现了。

C.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让这种使人微醉的感情发酵的去处可真多呢!

D.这里的冬天,三日冷两日暖的,碰上好天,一丝风都没有,太阳暖烘烘的,好像春天。

解析:“雨后春笋”形容新事物大量出现。元素应是发现。

12.选出对下面这段话中的比喻修辞分析止确的一项

说不得从何时起,我被看作敏感的人。想想,我也确实敏感了,天边刚飘来一片云,我就感到浑身凉森森,不停地打喷嚏,有时还发烧。自己不安定,扰得别人也不安宁。我若不打喷嚏,人家根本就看不到乌云的,所以不但害人,而且害已。

如果作者所说的“敏感”是对社会现实的敏感,那么这一项是(  C  )

A.“乌云”喻社会不良现象,“打喷嚏”喻作者担心不良现象会影响自己。

B.“乌云”喻社会不良现象,“打喷嚏”喻作者担心不良现象会影响白己,不会影响别人。

C.“乌云”喻社会阴暗面,“打喷嚏”喻作者揭露阴暗而。

D.“乌云”喻不正之风,“打喷嚏”喻作者不愿与不正之风同流合污。

解析:主要抓住“我若不打喷嚏,人家根本就看不到乌云的”来理解。

13.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准确、表达效果较好的一句是(  C  )

A.公园里的粉红的荷花像出水芙蓉般地美丽。

B.周洁舞蹈动作美极了,就像神话传说中的飞天一样。

C.我们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

D.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解析:A荷花即芙蓉,不构成比喻;B、C不贴切。

14.下面一副对联缺二个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精神到处       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A.文章    B.品格    c.时光    D.须眉

解析:从结构内容上及平仄上去考虑。

15. 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配的一副是(  C  )

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

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澄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

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

D.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

解析:从“政通人和”的内容上去选择。

(三)判断修辞方法的运用情况,以相关知识带动对题目的讨论,形成感性认识,完成对知识网络的构建。(相关见“知识存盘”一、二、三)

1. 修改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不当的词语。

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事业兴旺发达,如江河日下。

②公园里,人群喧闹,小孩嬉笑,百花争艳,桃李斗妍,呈现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③听到这令人心碎的消息,她不由得放声大哭,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喷射而出。

④他写作十分用心,一段话,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句子,他都要仔细推敲。

答:①  “江河日下”改成“如日中天”(感情色彩不和)

②   删去“人群喧闹,小孩嬉笑” (不合语境)

展开余文

③  “眼泪象自来水一样喷射而出”夸饰不当

④   改成“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层次不当)

2.将下面画线的文字写成排比句。

他是活着,他的精神,他的学说,都活在全世界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心里,而他的力量,他的面容,也是活着的。

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他的力量,他的面容永远活在全世界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心里。

3.下面是现实生活中喻人的惯用语,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解释是指哪类人。

① 台柱子: 在集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

② 霹雳手: 断案(办事)敏捷快速的人

③ 丑小鸭: 因丑陋被人看不起,但实际上有才能可发挥的人

④ 省油灯: 安分老实,不愿招惹麻烦的人

4.《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岗’。”

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它至少有如下三点绝妙之处。

①  宣传其酒特别醇厚浓烈,吸引客人

②  既劝量小者不贪杯,又刺激海量者多饮酒

③  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提高经济效益

6.下面是张明同学分别为两家企业写的广告词,以及对该广告词的分析说明,其中有几处错误,请帮他修改。

【甲】某钟表公司广告词:贵公司在世界各地维修人员闲得无聊。(分析说明:本广告用夸张得手法,突出产品的质量可靠)

【乙】某“天仙”电扇厂广告词:实不相瞒,“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分析说明:本广告用拟人手法,突出产品使用方便)

甲处:  “贵”改成“本”

乙处:   “拟人”改成“双关”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只要观点、思想都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做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做了很好的比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了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栓起来;后一种人恰好相反,只有一个绳子,缺少栓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颇。

① 划线的比喻句说明了  忽略了所读书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② 明朝人的比喻说明了  老的读书方法都有偏颇

8.某学校为了对学生乱倒饭、乱花钱等浪费行为进行教育,准备写两块标语竖立在宿舍门口。现已拟出一条,请用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句子拟出另一条:

浪费一个馒头,丢掉父母苦心、农民汗水

节约几枚硬币,发扬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9.某商店出一上联,请出下联。

上联:东西南北客人人满意

下联:春夏秋冬货样样齐全

10.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写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

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隐居于南阳卧龙岗;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上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

下联:经济南阳一卧龙

11.下面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诗中的方框内应补入的内容依次是

踏阁攀林     ③      , 楚云沧海    ①       。

数家砧杵     ④      , 一君荆榛    ②      。

①思无穷          ②楚雨中          ③恨不同         ④秋山下

1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兼反问句。

生活中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改句:  生活中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展开余文

(四)规律总结:

1.准确理解,全面掌握,对“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要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对各种修辞方法可采取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如①比喻、借代和比拟,②对偶和排比,③设问和反问等。

2.明确效果,判断优劣:

比喻——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使所表达的事物,形象而生动,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条件,启人联想。

对偶——结构上正气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或两相对比,或两相映衬,或两相补充说明。

排比——横向上一句一个角度,详尽完备;纵向上一层深入一层,抒情淋漓尽致,言理深刻透彻;气势宏大,力量充沛。

设问——提示注意,引起思考,说服力强,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强化语气,予以强调,引起思考,从反问中得出答案。

3.根据要求,形象表达;认真审题,捕捉有效信息;分析语境,形象拟写语句。

(五)课后巩固。

(六)相关附录“知识存盘”(一)(二)(三)

知识存盘(一)

常见修辞方法简表

名称 特点 类别 示例

比喻 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 明喻:(用“像”、“如” 等比喻词)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本体“像”喻体。)

暗喻:(川“是”、“等于”、“成”等比喻词) 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

借喻:(本体不山现,只出现喻体)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博喻:(连用几年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二个比喻形容荷花的美。)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形象特征代替人或事物。 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人。)

借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以具体的“骨头” 代抽象的思想本质与性格特点。)

以部分代全体。 不拿群众一针线。(“一针一线”代所有的财物。)

以器物代人物。 雨来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以“刺刀”代鬼子。)

以专名代通名。 要按劳取酬,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平均主义。)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 山上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吴古昌风趣地对棉苗说:“你休息,我不休息。”

拟物:(把人当作仆人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把人当作物来写。) 把黑龙潭的水牵过来。(把甲市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名称 特点 类别 示例

夸张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作扩人或缩小的描述。夸张常借用比喻的形式表现。 扩大夸张 “清朝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缩小夸张 他父亲是个庄稼人,劳累了一辈子,只有鞋底大一小块地,在大山坡上,上粪时粪桶都放不稳。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关或相反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正对(内容相关或相近)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列(内容相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意思相因相承) 少壮不努力,老人徒伤悲

排比 三个或二个以上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接在一起。 短语排比 苏州刺绣以色彩鲜艳、图案清晰、针法细致、形态逼真而驰名中外。

句子排比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设问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用肖定表否定)  凭着崇高的思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用否定表肯定)

知识存盘(二)

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分

1.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句子。如:叶子初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接。如:更多的进修,

乌云四台,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注意暗喻的变体,如:这里是花的海洋: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本体不出现,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中间不用喻词。如: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

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山现。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拟人)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山米的都是血。(比喻)

3.借喻和借代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替代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利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

“鲁迅在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落水狗”可变成“挨了打的敌人像落水狗”,故此句为借喻,“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借代“头”不能说:“眉像头”,故此句的辞格为借代。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

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5.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中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不重字。,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