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张洪章:又一位戴眼镜的载荷专家 如何从科研工作者转变成航天员?
央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张棉棉 张筱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本次任务中的03航天员张洪章,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的“载荷专家”。今年39岁的他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临池镇,在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他留在中科院某下属单位一直工作到现在。
从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员,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作为第二名上太空的“载荷专家”,张洪章对于参加此次任务有着怎样的期待,又有怎样的使命?

2025年4月3日,航天员张洪章进行训练(徐部 摄)
张洪章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临池镇的一个农村家庭,上大学之前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上高中的时候,张洪章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以及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消息,他的内心种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有了对航天的向往。
此后,张洪章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具体是能源储能、新能源、新材料这个领域,跟航天的关联还是非常密切的。我(现在)具体所从事的是电源领域,比如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研究,这些研究也是我们航天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张洪章说。
张洪章坦言,当时国家选拔航天员的通知下来的时候,他还有点儿意外。他说:“当时这个报名通知(下来的时候),因为有好多朋友知道我一直对这个航天事业有热爱,所以他们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当时我以为这是开玩笑,还不敢信。后来我们单位正式通知大家来报名来参加选航天员,我才知道是真的。”
因为戴着高度数的眼镜从事科研工作,体能锻炼相对缺乏,张洪章直言,进入到航天员队伍之后,体能训练成为他必须补的短板。经过长时间的科学锻炼,张洪章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之前最让人感到煎熬的转椅等相关训练,他也找到了“窍门”,坚持了下来。“虽然有困难,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既然选择了做航天员,那就要做到底。不可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这种困难远远没有达到(让我)放弃的程度。”
大约在一年前,张洪章得知自己入选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和张陆、武飞密切配合,慢慢形成了三人之间高度默契与信任的关系。

2025年8月21日张洪章(左)、张陆(中)、武飞在检修设备(徐部 摄)
从科研工作者转换为航天员,是一个不小的改变。作为我国第二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张洪章的工作和其他两名航天员有着不同的侧重。
张洪章说:“载荷专家主要的职责,是在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任务,就是‘在天上做科研’。航天科研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领域,包括空间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等,这也是我将来要从事的主要工作。”
对于张洪章本人来说,从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员,最大的变化还是思想或者思维模式的转变。
张洪章解释:“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的发散思维,要提出创新的想法,来做创新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航天员来说,我们要聚焦,就是用既定的办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即使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但是也不能随意更改。因为如果更改了局部,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出现问题。所以成为航天员之后,我转变最大的,就是有了系统性、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念。”

2025年7月23日,张洪章进行设备维修训练(徐部 摄)
对于此次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张洪章并没有透露太多。让他较为期待的是:此次任务他们将首次带哺乳动物也就是“小老鼠”上太空。“除了我们乘组三人,这相当于又有新的小生物在陪伴着,要跟我们一起体验太空失重生活,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张洪章还透露,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航天员出舱给空间站安装防护装置。
如今,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在轨轮换已经成为常态,在空间站工作期间,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越来越完善。张洪章告诉记者,他们的太空食谱越来越丰富,这次他们还会带一个“太空烘烤机”到空间站。

2025年8月28日,张洪章进行植物培养训练(徐部 摄)
工作之余的爱好,张洪章喜欢太极拳、朗诵和中医。即将踏上太空旅程,他心里充满了期待、激动、开心、兴奋——张洪章坦言,每一个航天员出征前的心情似乎都“似曾相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还添加了另一层使命感。
张洪章表示:“对于科研人员来讲,可以在中国空间站这个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进行科研,这是以前很多科研人员,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一直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太空解决以前很多人一直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难题。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自豪。”
对于即将开始的太空旅程,张洪章直言,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乘组将保证完成此次任务。“我进入中国空间站以后,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次飞天的经历,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空间站的科学和应用研究中。”
他希望将每一位科研人员在地面的辛勤和汗水和智慧都变为现实,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