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电视新闻稿件『听、看』兼顾 赵 睿

2025-11-05 06:05:37 7阅读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报的文字稿件。它与新闻图像相辅相成,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图文并茂、音画相生的电视新闻。所以说,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是把“听”与“看”相结合,它既不同于广播新闻中只为“听”的特点,也不同于报纸新闻中只为“看”的特点,是一门“边听边看”的艺术。怎么能在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听、看”兼顾?这就要求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根据观众的思维喜好谋篇布局,真正体现出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所以在写作中要避免出现一些问题。

口语化写作,避免堆砌词藻。电视新闻的报道,应该是用最通俗直接的语言来传递信息,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但是有的稿件却在写作中用华丽词藻刻意堆砌,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两张皮,让本来应该贴近生活、简单明了的稿件变得高高在上,新闻价值缺失。所以说,比喻和描述性的语句一般不是电视新闻经常使用的语言。

不可文件照搬,活力缺乏。电视新闻稿是用来对电视画面进行匹配互补的语言,用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所以在语言上应该追求新鲜灵活,并且尽量减少出现抽象、概括、笼统的语句,可是有些报道却忽略了电视新闻的特点,写作中只是照搬文件中的内容,有的甚至用很多枯燥无味的指标、数字,让人感受不到文字活力。

避免结构混乱,主题不明。让电视新闻稿件“听、看”兼顾,新闻稿的结构很重要,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避免主题和内容表里不一,声东击西。第二,有些稿子声画各说其词,有些则是表里不一,有些稿件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统一。

要运用画外语言,减少平铺直叙。一条看似简单的电视新闻片,其实它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镜头和文字,就是我们讲的画面和新闻稿。如果把新闻片比作一条项链,那一个个镜头就是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是连接珍珠的那条线。怎么用这条线把这些珍珠串好?是很多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的记者会把文字稿件写成对画面的一般性描述,比如简介一下镜头中出现的人物、介绍一下施工场面内容;有的文字稿件只是遵循新闻的五个要素,说事件的发生地点、结果怎么样,像写作文的流水账,但这样的写作方式往往失去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也是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画面,但现实中有很多的新闻信息是镜头中难以体现的,如何弥补?这就需要电视稿件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拓宽电视新闻画面之外的东西。比如过去的、未来的,或是科技成果、方针政策这些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就需要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讲给观众。

要深度挖掘,谨防模式化。电视新闻讲究的就是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可有时候在新闻报道中,为了追求时效,记者在写一般类消息的稿件中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比如会议消息,一般按照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了什么要求、什么人参加会议等几方面来组稿。其实这些活动可以再挖得深一些,找到藏在会议或者活动中的深层含义,报道其中民众可能会关注的焦点,用文字准确无误地进行释义。

电视新闻传播快、直观的特点,也带来内容受限,缺乏对事物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电视新闻图像在观众面前匆匆而过,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就能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可以代替图像完成分析评论新闻事件这些功能,赋予电视新闻报道一定的深度。

所以说,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除了提高画面品质之外,也要在文字方面下功夫琢磨,认真领悟怎么更准确、更通俗地表述新闻的真实内涵,让电视新闻稿件更好地服务于画面,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产生更好的收视效果。

(作者单位:晋中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