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锅”的困境,不该是快消时代的遗憾

郭韵儿(重庆大学)
一口铁锅,承载两代人的厨房记忆,历经近三十年翻炒仍不粘不锈——浙江女子寻锅复购的故事,让“传家锅”成了老国货品质的代名词。可当网友循着锅柄专利找到温州瑞安厂家,得到的却是“因销路不畅已停产”的答复。这场“质量太好反致滞销”的现实悖论,恰似一记重锤,敲醒了快消文化主导下,我们对“长效品质”与“商业可持续”平衡的集体思考。
这口铁锅的走红,本质是消费者对“耐用性”的集体怀念与呼唤。在当下厨具市场,铁锅要频繁保养防锈,不粘锅涂层三两年就需更换,“钢丝球不敢用、火候不敢大”成了日常烦恼。而老铁锅“随便造仍耐用”的特质,恰恰戳中了现代消费者对“省心产品”的刚需。网友调侃“三十年不换锅,复购率低到厂家撑不住”,玩笑背后藏着无奈:当商家为追求短期利润,将“计划性报废”奉为圭臬,当“用坏即换”的快消逻辑主导市场,那些愿意花心思打磨耐用性的企业,反而陷入“品质越好越难存活”的怪圈。
厂家的停产困境,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快消时代的生存焦虑。对企业而言,“三十年卖一口锅”的模式显然难以支撑生产线运转——研发、原材料、人工成本持续消耗,而极低的复购率无法带来稳定现金流。这种“耐用与盈利”的矛盾,并非个例:曾以“能用十年”闻名的老牌家电,如今也不得不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往往因“卖得慢、赚得少”面临传承困境。当市场评价标准从“用得久”变成“换得快”,当流量红利向“网红款”倾斜,坚守匠心的企业难免举步维艰。
但这口铁锅引发的全网关注,也为耐用国货的突围提供了新可能。28万点赞、满屏“蹲链接求购”的声音,证明耐用产品并非没有市场,而是缺乏与消费者对接的有效渠道。厂家若能抓住舆论热度,一方面通过线上电商、社交平台打开销路,摆脱传统渠道局限;另一方面可探索“分档产品线”——既保留经典款满足“传家需求”,也推出轻量化改良款适配现代厨房,平衡耐用性与复购率。更重要的是,事件背后的社会讨论,或许能推动市场重新审视“长效设计”的价值:耐用产品减少资源浪费,契合低碳环保趋势;而“一辈子只用一次”的口碑,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品牌资产。
我们不必苛责厂家因经营压力停产,应该警惕“快消至上”让耐用国货逐渐消失。从政策层面,可通过补贴耐用产品研发、征收“工业垃圾税”等方式,引导企业重视长效品质;从消费者层面,对真正耐用的产品愿意支付合理溢价,用消费投票支持匠心;从企业层面,需在“品质坚守”与“商业创新”间找到平衡点,让好产品既能“传家”,也能“传业”。
这口停产的铁锅,不该只是一个怀旧符号。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遗失的“长期主义”——对产品而言,耐用是底线而非负担;对市场而言,包容长效设计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对消费者而言,选择耐用产品,也是在为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投票。期待厂家能借势重启生产线,更期待这场“寻锅风波”,能让更多人看见耐用国货的价值,让“传家锅”的故事,不只停留在回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