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晚间新闻.doc

2025-11-09 17:07:04 6阅读

晚间新闻》魅力来自创新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据说是全国最早的),十几年来起起落落,有时发扬光大如耀眼明星,有时黯然失色似无名小卒,现在是它最当红的时候,一是因为湖南卫视在全国庞大的覆盖和强大的影响为它提供了最佳舞台;二是因为它特立独行,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新闻网中独树一帜。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去年11月2日改版后完全换了一副新面孔,按台领导授意,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晚间新闻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没有人看,你讲得再好、再正确,没有用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应有的题中之义,湖南台领导一再鼓励晚间新闻:大胆试,全方位的试,除了导向坚决不能动,其他的统统可以动。领导并提示: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报纸的晚报,要让人喜闻乐见,要卖得动、卖得起价。   为了打破形式上的一切束缚,曾考虑不叫晚间新闻,改一个包容更广的名称,但念及晚间新闻这块老招牌饱经风雨、德高望重,又一时下不了手。现在证明当时不改是策略的,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以后再换招牌就有了引人注目的基础。   在晚间新闻的牌子下,晚间新闻做了最大程度的跳跃,首先是打破八股腔,追求自然美。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晚间新闻信手拈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为的是让观众叫好。导语的幽默和悬念,正文的通俗和实在,标题的风味和意趣,这些都已成了老字号的特色菜。   湖南台领导提示:晚间新闻可以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报道新闻。这另一种最突出的表现是抓情节、抓细节,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这些在教科书上被划到了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晚间新闻里突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一些产生全国影响的报道都是以此见长。如横跨三四月份的张老师,你好,讲一个曾评过全国劳模的山村女教师历来把自己微薄的积蓄用于山村小学的建设,而等到自己身患重病、需五六万元才能治愈时,她已身无分文,住在附二医院坐以待毙。记者第一次走进她的病房,回来只发了一条四十多秒的新闻,压根没想到当天晚上会有十几个省的观众打电话来表示关切。回想起来,那四十多秒也就是几个镜头:首先是记者走进病房一眼发现张老师正把那可怜兮兮的三十八块六毛钱摊在床上摸底,那一筹莫展的神色令人心酸;其次是那个装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个装猪饲料的袋子,还有唯一的营养品是一瓶桔子罐头。三五个细节镜头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动,此后的跟踪报道也是以细节、情节见长,以至于不仅全国十几个省市汇款支援张老师,连唐之享副省长及省教委、省总工会、永州市委市政府、道县县委县政府等都以各种方式关心张老师,短短十几天,张老师的六万多元医疗费全齐了,硬是从死神手中救回了一个令人无限尊敬的好老师。   一段时间,有人说,晚间新闻搞得我们老是流眼泪,这一方面说明情感故事搞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晚间新闻的报道方式比较容易叫人流眼泪。   除了眼泪,也有怒火、有炮弹、甚至重磅炸弹。耒阳交警李志文率领黑社会炮轰水东江,晚间新闻率先披露,引得省领导李饴衡及中央领导尉建行的拍案而起,中央及省政法委派调查组进驻耒阳,有强硬背景的李志文锒铛入狱,有庇子之嫌的其父被撤职查办。   有眼泪、有炮弹、有欢笑、有嘲讽、有奇闻轶事、有实用信息、有海外风情,一句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晚间新闻的魅力所在。   有了魅力,就有了观众,才就有了导向,否则,你导谁呢?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敢于打破、敢于创新带来了晚间新闻前所未有的局面,全国除台港澳和西藏没有反馈(估计是收不到湖南卫视),其他任何一个省市区都有来信、来电议论晚间新闻,有些溢美之词令我们汗颜。现在我们已没有新闻的地域概念了,因为每天都有外省的来电、来信。   台领导亲自发动、策划了这场创新,厅、部、省各级领导也纷纷发言、指点、提醒,储波省长在省教育电视台现场办公时要求大家借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他说有不少人向他推荐这个栏目,建议他在百忙之中抽空看看;胡彪副书记致电晚间新闻,对系列报道《人民的警察杨万才》予以高评,并鼓励晚间新闻做出更多、更好的报道;省委常委文部长更是经常及时指点,既鼓励我们坚持特色,又提醒我们物极必反,部、厅、台各级领导都纷纷为晚间新闻创全国名牌出谋划策。   在圈内,晚间新闻引起广播电视的权威学府--北京广播学院的注意,北广教师要求学生都看看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并以此展开新闻改革的讨论;晚间新闻还迎来了全国十多家电视台的不耻下问,晚间新闻已受到了省内外诸多媒体的公开评论。   晚间新闻能获得初步影响,一是得益于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挥;二是得益于灵活的机制和宽松的环境;三是得益于栏目的工作人员齐心苦干;四是得益于全国观众的不断打气。湖南卫视的“怪味豆”--《晚间新闻》湖南卫视是国内卫视中较成功的一家,《晚间新闻》是其名牌栏目,有着很高的收视率,有时甚至高居湖南卫视收视排行的榜首。旺盛的人气给《晚间新闻》带来旺盛的财气。在2001年湖南电广传媒广告分公司的广告拍卖会上,《晚间新闻》3分钟的插播广告代理权高达4088万元,成为全国所有省级卫视里价格最高的新闻栏目。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对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节目也大加赞赏, 称其为“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这颗“怪味豆”何以如此流行?探究其中原由,大概有这样两方面的原因:   精心打造社会新闻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时长20分钟,具体的播出时间虽然先后略有调整,但都是晚上十点以后,现在的首次播出时间是在周一至周五每晚的22∶05-22∶25,周六、周日每晚的22∶35-22∶55。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入睡时间远较“日落而息”更晚,但在晚上十点以后这个时段,看电视的人们大多忙碌一天,身心处于一种较为疲惫的状态,精神、注意力都比较松驰。而这个时段也正是各家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高潮时段,身心松驰、注意力涣散的观众在舒适的家居环境中,极易被电视剧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轻易就能进入电视剧虚拟的空间去体会人生。   在这个时段里,地方台的节目要用硬新闻去和电视剧争夺观众,显然是一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做法。有鉴于此,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把节目内容定位在社会新闻上,以软新闻为主,走大众化道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大小事情,这正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地方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中,将内容定位在社会新闻上,不独湖南卫视一家,《晚间新闻》何以获得巨大成功?首先,这档节目成功在于尽可能对新闻现场回归,这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对电视最本质的特征——现场同步记录功能的回归。就象《晚间新闻》节目中所穿插的口号——“听我讲新闻”一样,我们从节目中可以听到真正来自民间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新闻当事人用不同的方言在讲新闻。《晚间新闻》现场采访的记者并不出境,而是将电视画面留给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本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现场同期声,用新闻事件中人物自己的话来报道新闻,记者的提问只是起穿插作用。正是这些朴素的方言土语、电视画面和现场的环境音响,使得每一条新闻都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使得每一条新闻更具有真实感和电视质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类似的,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地方性的新闻做得好看,同样可以吸引全国的观众。一方面,湖南卫视是一个省级电视台,在省内拥有大量的观众,用湘方言讲述发生在三湘大地上的新闻,节目自然充满了湘文化的气息。另一方面,湖南卫视是一个省级上星台,许多省外的观众都能收看到湖南卫视的节目,大量的省外观众使得新闻报道的地域性渐渐淡化,节目制作者不仅仅关注三湘大地,全国各地的新闻也开始出现在《晚间新闻》的节目中。例如在2002年1月14日的《晚间新闻》中,头条新闻就是用沪方言,讲述上海的一位好护士张贤玲十五年义务照顾病人王金兰的故事。在1月17日的《晚间新闻》中,播出主持人李锐在长春的一户农家采访的故事,新闻标题也起得饶有东北味:谁说东北只有猪肉炖粉条,俺那旮旯生活条件高。正是这种地域性与非地域性的统一,使得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独具一格,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观众收看。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时长为20分钟,除去两次共3分钟的插播广告,实际长度只有17分钟。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的节目,编排上不可能像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那样分为“世界报道”、“国内新闻”和“体育报道”三个明显的板块,而是采用了一种非板块化的结构,通过新闻内容的相近性来串联整个节目,每期节目都大致有一条主线贯穿首尾,这使得整个栏目的有效容量增大,新闻的关联度提高。   在节目的编辑、制作上,他们敢为天下先,手法活泼,富于变化。大的节目中有许多小栏目,它们都有各自的栏目标志音乐,有各自生动有趣的FLASH片头,这些小栏目相对固定,譬如“喜报”、“我来露一手”、“远山的呼唤”、“城市看花眼”、“湖南好地方”等等;还有一些小栏目是因时制宜的,譬如在2002年春节前夕推出的小栏目:“老乡见老乡”。因每晚播出节目内容的不同,时节的不同,这些小栏目在屏幕上交替出现,使各条新闻得以分门别类、各得其所,散而不乱,显得异彩纷呈。   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这是《晚间新闻》节目的创新。尽管这种另类的方式在理论界褒贬不一,但它确实在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视性。至少对于普通电视观众而言,看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是轻松愉快的。当然,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新闻,或者也可以说,不适合多数新闻,《晚间新闻》并没有滥用这一手段以标新立异,而是有限地插入音乐,让所插入的音乐仅作为背景音乐存在。如笔者观察,在1月14日至1月22日这九天的节目中,只有两条新闻插入了音乐:在1月14日的《晚间新闻》中,第三条新闻是讲一个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家致富的事情,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一个大牧场时,编辑在这里用了蒙古族音乐人滕格尔的音乐;在1月20日的《晚间新闻》中,第一条新闻是讲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的一个村子里的村干部和群众心贴心,彻底改变“上访村”面貌的事情,在这里,编辑插入了《为人民服务》这首歌。在这两条新闻中,音乐的加入都没有先声夺人喧宾夺主,而给观众的感觉是恰到好处,与画面与新闻融为一体。   播报方式亲切自然   在播报方式上,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强调的是“说”新闻。与常见的“说新闻”不同,《晚间新闻》并不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或者主播一个人在“说新闻”,而是“听我讲新闻”,从新闻源头的新闻事件当事人到采访新闻的记者到新闻节目主持人,大家一起开口说新闻,而不像其他许多新闻节目中常见的那样:只看见被采访者的嘴巴动,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晚间新闻》对一则新闻的报道大致是这样的:主体是现场同期声,记者的现场采访起穿插作用,推动新闻人物说新闻,主持人则在一条新闻之后加以点评。新闻人物的话是原生状态中的平民语言,记者也用口语提问,主持人的点评也是平民化的点评,点到即止,并不刻意小中见大,无限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