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相信政府的四种境界政府公信力的成长之道
政府如何取信于民
那么,政府如何通过努力来逐步积累公信力,真正取信于民呢?
首先,政府要提高处理各种公共危机问题的能力。当前,不断出现的公共危机已经超出了个人和社会组织的能力。政府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强制力、公共财政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高居于社会之上的位置优势,及时处理危机,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大上升。如果政府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无法及时处理公共危机,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持续下降。
其次,政府的政策要具有公共性。政府可以有很多政策,如果政策都是出于部门利益、特殊利益,而不是为了公共利益,那么政府就仅仅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支持。政府获得利益集团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是失去公信力,会使得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支持失去其力量,因为政府不可能仅仅依靠利益集团的支持来执政。政府的生命力在其公信力。舟不可能靠几个浮标航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还在于水。政府要让政策为公共利益服务,就要让其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所谓的公共政策就是,公共政策的理念是公共的,而不是特殊的,政策是符合可普遍化原理的,而不是特殊化的。即使是特殊化,也是有利于弱势群体,而不是强势群体。公共政策的议题设定、方案选择、执行和评估,都是可开放的。民众有知情权,可以民主参与和监督,专家可以从公共的角度,对其进行参与和评估。公共政策本身,不同的方案之间有可竞争性,而且是可辩论的。政策成了公共政策,即使其运作的效率可能下降,但是它可以让政府拥有更多的公信力。而且从长期来说,公共政策要比特殊政策,更具有效率,更容易让政府积累公信力。
第三,政府的制度要具有公共性。政府内部有很多权力,如行政管理权、行政法治权、专家权和民众参与权。行政管理权,包括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行政法治权有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权。专家权和民众参与权,意味着专家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权,民众参与权则意味着公民的知情权。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本身,有不同的范围,其权力关系也有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约的需要。如果政府内部行政管理权、行政法治权、专家权等得到了很好的配置,而且相互之间有很好的制约,那么政府的权力就会有多个层次的平衡。权力的平衡,会自动实现权力的公共性,而去除其中的私人性。这样,民众就会在制度上相信政府,政府也就获得了制度意义上的公信力。制度中的权力和权利越平衡,其公共性水平就越高,政府的公信力也就越高。
第四,政府的组织要具有效率。良好的危机处理能力,公共的政策,平衡而开放的制度,可以形成公信力,但良好的组织效率,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标志。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高,法治水平高,专家决策和民众参政水平高,公共服务能力强,这都缺不了良好的组织效率。在合理制度的基础上,加上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确保高水平的政府管理、高水平的行政法治,以及高水平的专家咨询、民众参与,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显然,这时候的政府公信力,也自然是有效的。
民众是否相信政府,虽然仅仅是民众对政府的主观感觉,但这种主观感觉是政府的理念、政策、制度和组织能力决定的。政府通过公共关系,通过影响营销,通过新闻发言人的新闻技巧,甚至通过愚民政策来制造泡沫,尽管可以形成公信力的假象,但这是不能长久的。政府的核心公信力,不是来自这些花招,而是来自扎扎实实的政府自身建设,来自于系统的治道变革,来自在理念、政策、制度和组织能力多方面的长期努力。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博导;英国约克大学政治学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