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与社会的关系

2025-11-14 02:07:26 5阅读

01 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前面提到过社会关系,这里对它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社会关系是指在物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

这个定义强调“物质生活过程”而不是“一切过程”的原因在于:

物质关系占据着社会关系的主导和决定性地位,它直接涉及到我们的物质利益和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当然,社会关系也包括非物质生活过程中的关系,但这些关系也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都是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强调“物质生活”能够更好地突出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即它根本上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决定的。

从社会关系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利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其行为都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即使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之上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的“利益”就是能直接地、实实在在地满足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事物。它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具体目标。

例如,金钱、权势、地位、名誉、亲情、友情、爱情、健康、安全等就是利益。比如,亲情关系中的抚养和赡养、友情关系中的互相帮助、爱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等,都是基于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建立起来的。

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社会性同时又反过来保证了劳动的进行。这在前面分析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时已经解释过了。

劳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彼此促进,不断地进行完善、发展,从而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性(即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劳动的结果和表现。

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也塑造了人的文化、价值观、认同感等,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身份、地位、角色。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也就是相对他人而言)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等。

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是由每个人的发展组成的。但是,作为系统,社会既有所有人的特点和功能,也有每个人都没有的特点和功能。

社会和个人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除了个别人(如英雄)外,单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般是较小的;而社会对单个人的影响却会很大,很多时候会起着决定的作用。

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人性、情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幸福观、理想观、审美观)等社会属性和观念都与人类社会有关,既与他的个体意识有关、也与社会意识有关,所以它们也都同时有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两种意识的特点。

进一步地说,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每种社会属性和观念都有客观性、变化性、具体性、多元性、可选择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都同时有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共性。

它们都有客观性、变化性。每个人的这些特点都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家庭、教育程度等)、过往经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们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随之而变化,不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

它们都有具体性、多元性。它们不仅都受到上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每个人自身的心理、认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都存在个体差异,是因人而异、与众不同的。

它们都有可选择性、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能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和观念;能主动影响、改变社会存在,而这种影响和改变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的作用。

它们都同时有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共性。作为个体意识,每个人的这些社会属性和观念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个性(即特殊性);而作为社会意识,它们即使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也会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共性(即普遍性),这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活动。对于每个人来说,他的这些社会属性和观念都会同时有个人的和社会的这两部分。

根据矛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矛盾的双方存在差异,而且“既吸引又排斥”。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双方在交往时也会构成矛盾,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特点就是“既合作又竞争”。这也导致一切社会关系也都有“既合作又竞争”的特点。

02 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就是人的属性,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情感、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它说明了人属于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例如,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和人生命的存在息息相关,食欲、性欲、求生欲、安全欲等是人的自然欲望。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它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

例如,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和创造物质财富;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有意识地根据这些认识进行有目的实践;每个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联系,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位于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利。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没有自然属性,每个人都不能活下去、人类也无法世代延续下去。但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会受到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在动荡的社会中,人对安全的要求就会降低。

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区别于非人事物的属性。和人类具有最相似属性的是其他动物,所以人的本质不是自然属性(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些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

更具体地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是社会让我们是人而不是其他的动物;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可以看出: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社会性;而社会性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来自于劳动实践。这在前面对社会的本质进行分析时已经说过了。

人的本质说明了每个人都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无法孤立于这些社会关系。所以,这也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影响到别人,都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感受;同时,每个人也会都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关系在人身上的体现,它们都是前者(人性、属性)包括了后者(人的本质、本质)。

根据前面对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知道: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人性,都有客观性、变化性、具体性、多元性、可选择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都同时有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共性。

也就是说:人性既反映了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特点、也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不会凭空产生、变化和消失;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选择和改变它,进而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和观念、影响和改变社会。

03 我们可以对抗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吗

时代潮流、社会变革都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时代也就是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在一定特定时空下的客观现实。而社会则是由人所组成的群体,以及各种相互关联形成的复杂关系。

“时代”重在时间的发展性上,而“社会”则重在空间的联系性上。

时代潮流也叫历史潮流,是指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它就像大潮一样,将处于社会中的我们卷入其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等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变革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现时代的时代潮流、社会变革尤其剧烈,涵盖了科技、信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例如,科技革命(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物联网等)、经济全球化、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也给我们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

时代潮流、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所推动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一定程度”是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这个时候,两者的关系就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因此,时代潮流、社会变革都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是无法制造、对抗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的,只能适应、利用、推动它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就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意思。

04 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它决定了人性,而人的意识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意识也有社会性。

因此,每个人的意识都包括了社会意识(共性)和个人意识(个性)两部分。社会意识是他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意识,体现了他作为人而存在的普遍特点,而个人意识则体现了他作为自己的独特之处。

根据前面对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知道: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意识,都有客观性、变化性、具体性、多元性、可选择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都同时有个人的个性(即个体意识)和社会的共性(即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识既反映了一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特点、也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不会凭空产生、变化和消失;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选择和改变它,进而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和观念、影响和改变社会。

注意:人的意识也是物质表现出的一种现象,但是和其他自然界的物质表现出的现象不同的是,意识这种现象具有自觉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这个特点让人可以有目的地、主动地改变自己、会制造出更多的假象(掩饰、欺骗)。所以,人的意识(人性)和自然界的现象各种相比,会显得更多变、更复杂、更难以捉摸,会给我们造成更多的烦恼。

05 情感的社会性特点和规律有哪些

人的情感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意识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人的情感都有客观性、变化性、具体性、多元性、可选择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都同时有个人的个性(即个体情感)和社会的共性(即社会情感)。

但是,情感还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我们对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需要的心理反映;“符合需要”就是有用、有价值。

所以,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感由价值决定、是价值观的体现,并随价值和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说明了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因果性的,它产生既有原因、也有目的,价值就是这些原因和目的。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我们有用,我们就会喜欢他;而如果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就会逐渐冷落他。

当事物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时,我们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否则会产生负面的情感。这可以分别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表示,它们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决策、人际关系等很多方面。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代表不同程度的“喜欢”和“不喜欢”,就分别是由“爱”与“恨”这两种相反的、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形成的情感序列。我们的一切“爱恨情仇”都在这个序列上。

根据情感对象的不同,爱包括自爱(就是爱自己)、爱人(也就是亲人之爱、友爱、情爱)、大爱(或者叫博爱,也就是对非亲非故等不特定的人、某个群体、社会的爱);而恨也相应地包括自恨、恨人、社会恨。

根据情感的强烈程度的依次增加,爱包括怜悯、同情、欣赏、尊敬、倾慕、深爱等;而恨报告包括不满、蔑视、厌恶、愤怒、敌意、嫉妒、仇恨、深仇大恨等。

爱和恨都同时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

爱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激发人的创造力、让人坚强和勇敢;但是,过度的爱也可能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嫉妒心和占有欲、得不到它时会产生痛苦和失落、导致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例如,“慈母多败儿”就是由于父母过度的爱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恋爱中“得不到就毁掉”的心理和行为,充分说明了过度的爱慕导致了严重的占有欲,导致得不到对方就产生了痛苦和失落感,进而做出了毁灭对方的不理智决定和行为。这些都体现了爱的消极性。

恨会恶化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做出不理智的决策;但是,适度的恨也可以进行自我保护、激发改变现状的动力、释放和发泄不良的情感、反对不公和维护正义等。

例如,被一个人伤害过,就对他产生厌恶和回避,这是恨导致的自我保护;重要的事情没办好,会让自己对自己产生不满,可以通过激烈运动等方式来发泄、让自己心情平静,进而来考虑怎样采取更好的办事方法。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和客观事物的联系。所以,与我们关联程度越高的事物,和我们联系的力度就越大,我们的情感对它的反映力度就越大、对它的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反过来,与我们关联程度越低的事物,我们对它的情感反应就越微弱。这是情感反应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例如,我们会更关心熟人而不是陌生人的情况。和我们关系异常密切的人,才可能会同时对他们产生“深爱”和“深恨”,才会出现“爱的越深、恨得就越深”这种看似很矛盾的情况。

情感反应往往以利益为核心,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好处(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上的满足(精神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较小的、短期的,也可能是较大的、长远的。

这是因为:利益不但是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我们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关系,所以也是利益为核心的。情感的社会性、对价值的反映性决定了:当某种利益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反过来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

例如,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赚到了钱,就会开心,而没赚到钱则会沮丧。

注意:情感反应往往以利益为核心,但同时还包括了基于道德、美的反应,它们是不矛盾的。因为利益、道德、美都属于价值,而利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价值,所以道德、美都会受到利益的影响。不同的人的道德、审美标准不同,情感反应也可能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它会对一个人造成很强的约束。道德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尤其是良心水平,决定了他在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尤其是他造成别人利益受损时的情感反应。

例如,良心水平越高的人,就越会对给别人造成损失、麻烦而感到内疚不安;而良心水平低的人则就会觉得这些都无所谓,甚至还会“沾沾自喜”。这些都会反映在情感变化上。

美和审美也是人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但它是超越了利益的、高级的价值观。所以,一般情况下,它导致的情感变化也是比较“脱俗”的,不会对他人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不用太过于考虑。但是,对于那些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或者是自诩高雅、喜欢附庸风雅的人来说,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另外,个人外在形象、言谈举止、礼节等是否得体也是美的表现,也会给对方和自己造成一定的情感影响。

例如,对于市井人物来说,和他们说些低俗的话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是,对于那些自认为品味高雅的人来说,这样做就可能会招来反感。

有关“道德”、“美与审美”的更具体的内容在后面会进行详细分析。

情感除了以上比较普遍的规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规律,这些规律都是体现了上面所说的特点,尤其是遵从基于利益、道德的情感反应特点。在后面方法论的“如何分析人的情感变化”部分,会对一些其他的规律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更详细、更多的规律可以参考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书籍。

返回专栏目录:

明晃月亮地:目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