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呢?

2025-11-15 15:06:10 6阅读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是一门独立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采访是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新闻报道的基本途径。

一名出色的记者,首先要在采访上下苦功,掌握好采访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采访不是简单的提几个问题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采访中能充分挖掘现场的新闻事实,并用最准确的语言进行报道,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能否写出精彩、准确、有价值的新闻,关键在于“采”这一部分。

如何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呢?

采访新闻,首先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

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

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

采访新闻也是如此。

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怎样才能发现新闻线索呢?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要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要做到几点:

第一要注意重大事情的预告。

例如,亚运会将要于今年10月份于广州举办,那么这就是重要的新闻线索,亚运会场馆设置、参加亚运会的黑龙江新老队员、他们有什么动人事迹、继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盛会举办上有哪些不同、哪些成熟经验传承……深入采访,就可以写出很好的人物典型报道来。

第二要注意周围人们的议论。

能引起公众议论的事,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事,也是尚未被大家了解的事。

一位记者早起赶早市,发现供货商、菜农都议论今年的菜价、油价都要上涨,于是是随即仔细询问,他采写了一篇很好民生方面物价变化方面的报道。

第三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

事出有因,变化标明着发展。

变化的背后往往藏着新闻。

记者在所在城市发现今年的秋季小朋友入幼儿园报名期间,好多家长都很早开始排队报名,这种现象在往年并不明显,随即采访了队列中的排队家长和相关教育部门,得知目前“入园难”和“入园贵”现象很明显。

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幼儿园入园情况不均衡随之而显。

根据这一现象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报道。

有了新闻线索之后,要去进行采访,但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将阅读中的兴趣点和疑问点相应标出。

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列一个采访提纲,就是要把采访哪些人、对每个人提什么问题、观察哪些现场、索取哪些实物和照片等都力求心中有数。

再次,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准备好采访本、录音机、话筒、照相机。

如果需要当事人签名或寄语,要准备笔和纸。

做到设备装备齐全。

有了准备后,最后是选准采访对象。

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新闻事件当事人。

如果采访个具体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

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不管是哪一种采访,最好都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办法进行。

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

这样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比如,采访一位获得亚运会较好成绩的获奖队员,先不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他的教练、队友、家长,评委等。

这些人不是当事人,谈起别人来比较随便,容易把话题展开。

记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事情的概貌,了解到当事人更多的情况,

更好地丰富自己对当事人的提问。

这些在现今的访谈节目中常见,例如电视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当然,采访外围只是手段,采访当事人才是目的,应当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采访当事人上。

高质量的提问,是采访的主要方式。

新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提问得到的。

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要抓住要害。

采访开始,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

交谈起来,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应当让他广泛地谈。

采访过程中,记者仔细听,发现了重要内容,要在脑子里(或采访本上)记住它,谈到一个段落,再对这些重要内容做进一步采访。

如果对方离题很远,扯起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记者可以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

第二,问题要具体。

问题具体,对方才好回答,才能讲出细节。

比如采访一位亚运会冠军,如果你张口就叫:“请问,你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他可能一时很难回答。

如果改问:“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对此项运动发生兴趣的吗?”他可能回答:“我小时候某位老师或长辈经常表扬我这方面的天赋……”于是讲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

便于采访的进一步深入。

在提问的过程中,忌讳问那些“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话。

第三,要代受众提问。

新闻报道最终是要给观众或听众欣赏的,所以记者要体会读者想知道什么,站在读者的位置提问。

此时,把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方面交融在一起,仿佛促膝谈心。

这是一种“近距离交流”,其境况十分美妙。

提问的形式语句都像是众多观众、听众们的提问和好奇点。

指在注重事实的前提下,记者在认识事实、把握事实、报道事实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好的提问是体现着记者思维判断、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第四,深挖细节。

细节,是人物思想和品格的生动表现。

没有细节,就没有报道。

细节有时表现在动作上,有时表现在语言上。

有时甚至表现在表情上。

采访时,要抓住细节多一些提问,甚至请采访对象把当时的情景重新表演一番。

当然细节不是枝节。

不要抓住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枝末叶,当成细节而不厌其烦地提问。

采访是门很深的学问,记者要好好地学习研究它。

作为新闻新兵,如何在踏入新闻行业前期,尽快入手、精通业务,充分拓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作出成熟成功的稿件,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