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达:“抗旱井成摆设”问责反思整改还在路上

2025-11-19 15:11:12 7阅读

作者 董宏达

针对本版8月25日的报道《旱区水井 怎成摆设》指出的辽宁阜蒙县老河土镇抗旱井存在的问题,25日上午,阜蒙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项目涉及部门对水源及配套设施情况抓紧自查,落实整改措施;并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项目地块进行详细调查核实,对项目区水源井工程进行逐井排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水源井立即整改。(8月28日人民日报)

特大旱灾,群众盼着找水取水救灾“解渴”,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事实上,这些年来,政府在抗旱防灾上也没少投入,包括阜蒙县老河土镇在内的一些地方,就投资打了不少抗旱水井。但遗憾的是,旱灾来临,这些井却抽不出水,派不上用场,村民怨声载道。

媒体把相关情况曝光出来,让当地党委政府吃不住劲了,立即开会紧急部署相关调查和责任兑现工作。现在得到的回应是,当地承认报道中提到的缺乏配套的水利设施等诸多问题均存在,并有“该水源工程存在镇村干部不作为问题”,对此,当地党委决定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并对相关官员的渎职违纪问题,立案调查。

从媒体报道此事看,到现在算是有了个结果,但从工作责任角度,所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至少要反思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抗旱井成摆设”是一般技术问题吗?其二,如果不遇到今年这样的旱灾,抗旱井问题会不会被当地政府发现?其三,如果媒体不曝光,会不会引起当地党委政府如此重视,立即迅速组织调查和追责?

先看所报道并查实的问题。经调查,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缺乏配套的水利设施、部分水井堵塞、存在假井、坡地水位浅不能满足浇灌需求,以及一些水泵伸不到井底、一些水井没有水泥管、水井上下口径不一致、井台损毁严重、收取保证金等问题”。国家投资打井目的是为了抗旱防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井要能打出水、有足够的出水量、灌溉畅通,满足这一基本要求,诸如“缺乏配套水利设施”等问题,一个也不允许出现,无论有没有旱灾,都应该从防灾减灾角度,做好工程预防工作。而现在遇上大旱正需要用井的时候,才发现抗旱井不能出水,无异于士兵战场上遭遇武器“歇工”一般,那是怎样的悲哀?这绝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缺失乃至渎职问题,理应彻查并层层追责。

问责倒逼强化责任落实。实在说,哪一级党委政府也不愿意看到领导干部失职追责,但失职乃至到了渎职程度,不追责怎么能行?而这么多领导干部被追责,恰恰说明平时在落实工作时,缺乏严格的跟踪督查责任意识,缺乏“出事”后这样高度重视、立马问责的力度,才让一些干部产生不愿意较真、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甚至弄虚作假的心里,看风使舵试探组织执纪问责的行情,想蒙混过关。有了严肃的问责,才能触入灵魂,让受到处分者心服口服,尝到失责问责的滋味,也让后来者引以为戒,对责任有一种敬畏感。

防灾减灾也是民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保证粮食丰收,减少自然灾害影响,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命脉建设就不能有半点含糊,必须确保质量关。而这就需要打牢基础,巩固“防线”,把功夫下到平时,而不是旱灾来了才想起抗与防。

有人说,抗旱井成了摆设,是农民不愿意配套。也许农民私利指导下只算自己家利益小账,真的有不情愿配套这种想法,但旱灾绝不是单靠一家一户能抗争得了的,需要从共同的利益出发,由地方政府去动员组织农民联起手来抱成团,共同抵御共同面临的灾难。水利部门把抗旱水源井打完后,政府就应该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帮助农民搞好配套,如果一味地认为配套就是农民自己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就没形成合力,某种程度就是不负责任,就是失职失责。可见,投入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去下这个决心,如何建立一种管用的机制,这才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在防灾减灾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阜蒙县老河土镇因水源工程存在不作为问题,一些干部受到了纪律处分,这是他们用失职的行为换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应该吸取教训的不光是受处分的干部,也不仅仅是阜蒙县老河土镇相关干部,所有为群众服务的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中接受教训,并举一反三,查找自身上缺乏责任感的问题,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整改,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到位、出色,这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