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慰安妇,日本的民族精神是不是被阉割了?

2023-07-22 19:40:03 79阅读

什么是慰安妇,鬼子的民族精神是不是被阉割了?

对于这个问题开头一句“明治以后无大和,二战以后无鬼子”,“大正”看到后似曾相识,这不就是“崖山之后五中华,明亡之后再无华夏”山寨版吗?

“大正”给出的说法是鬼子的民族精神根本没有被阉割,鬼子人只是顺应世界大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个一个民族生存策略。

什么是慰安妇,鬼子的民族精神是不是被阉割了?

(一)首先说一下鬼子明治维新。

鬼子人通过倒幕运动,归政于天皇,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军事、文化以及制度,短短三十年强大起来。

先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打败曾经的东亚宗主国中国,后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欧洲列强沙俄,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并且以亚洲国家身份进入欧洲国家主导的列强俱乐部,成为世界列强一员。

“明治维新”是学习西方,脱亚入欧,那是因为西方强大,以前中国唐朝时很强大,鬼子人也努力学习中国,想要挤进中华文明的圈子里,努力不让中国人视他为蛮夷,这都是鬼子作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的表现,和“无大和”有个毛关系。

(二)再说一下“二战后的鬼子”。

鬼子在二战中虽然战败,由于世界局势的原因,根本没有受到太大惩罚,加上美国想要掌控亚洲局势,对抗苏联和红色中国的扩张,极力扶持鬼子,让鬼子成为美国在亚洲看门狗。

鬼子人也在战后奋发图强,极大利用这个“看门狗”有利地位,经济飞速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战败后鬼子再次崛起,鬼子人反而比战前活的更好了,这又哪里“无鬼子”了。

其实这个问题核心想说:

“明治维新”让鬼子人完全背弃大和民族的传统,对社会进行深层次改革;二战战败后,被美国军事占领,鬼子人没有像天皇号召那样“全民玉碎”,鬼子人的耻感文化消失,民族精神被阉割。

这才有了“明治以后无大和,二战以后无鬼子”这句非常山寨的话,这其实是和原版“崖山之后五中华,明亡之后再无华夏”是一样表达方式,痛斥“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这是一种顽固的历史观,典型历史虚无主义,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不会和昨天一样,明天也不会和今天一样。

今天鬼子人选择是最佳选择,鬼子人在今天看来过得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民族文化传承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强。今天的鬼子人依然说着日语,吃着寿司,语言和生活方式都没有变,哪里“无大和”和“无鬼子”了?

以上就是“大正”自我历史观感,不足之处,请补充。

怎么看少数慰安妇的家属讹上了电影二十四的导演?

对于导演的做法,我让为做的对。

分析这件事,我认为得从两个方面,一是导演有无过错,二是老人与其子女的观点。

1.这事首先肯定了是郭柯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去了解那段历史,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些老人,他们在那个年代受到了太多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其次,那些去世老人及其子女,均无上镜,就无版权或肖像的费用。郭导许诺,电影若有收入,便扣掉成本,收益全部捐给当年受到迫害的老人,说白了,郭导的片子,只是一部公益片。据报道,纪录电影二十二 发布《捐款公示》,影片资助人张歆艺、导演郭柯、出品方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共同决定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其中显示,郭柯捐出导演个人收益400万元。这份《捐款公示》特别注明,“2018新春探访行(1月1日—15日)已将改善生活援助金送至影片中老人或家属手中”。也就是说,出镜人员已经给予了相应的费用。并且,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其他未出镜人员,以及当代受到类似迫害的人民群众,都可以通过申请,通过后得到一定的帮助。这些做的都是很好的,是一个民族的自豪。

2. 老人子女的观点,我以为是错误的,首页,他们提出因为他们这个举动,比如去鬼子打官司,去长时间的申诉,才有了今天《二十二》电影的题材。实则,中国对于慰安妇的报道,从亚洲来说,二战结束后,一直未曾间断,这是我们的国人的痛,今天郭导没有拍,可能会有李导,张导去拍这个题材,让大家认识过去,不忘伤痛。其次,今天郭柯说,去世老人没有上镜,而没有上镜的老人子女却来要钱,是因为提供了题材,还是因为肖像权,还是因为有所付出?题材是民族的,肖像没有涉及,付出什么应该摆到台面上谈。既然已经成立基金会,应该去写书面申请。我们同情老人,但不是同情老人的子女。更不是因为老人子女而感心痛,我们心痛的是老人,是民族,是国家。

对于郭柯的做法,我是赞同的,让民族不忘记那段心痛的历史,做了一件公益事件。对于要钱的子女,我觉得付出才会有收获,只要有所付出,就会有一定的收获,但一定不是乱找理由的乱要。

有什么美食值得推荐?

地道的老南京小巷美食来 南京 ,秦淮大包大揽着许多重量级的文化景点输出, 比如夫子庙,老门东,但是地道的秦淮小吃却分布在其周边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里。

老 南京 人深深扎根于城市的中心,他们的癖好和口味最挑剔,一爿小吃店能在巷子里扎根并且生生不息的都有自己的武功绝活,可能是性价比超高,也可能是独门配方的精妙,但绝无可能只靠贩卖便宜而活下来。

小巷美食大多相辅相成,我们 南京 人可以从街头吃到街尾,不重样还讲究个搭配着来,比如 你会去明瓦廊祁家面馆吃个三鲜皮肚面还顺路金宏兴(zhan)了只鸭腿带着一起吃。吃完再去金味栗子排个解馋的毛栗子。

所以说,小巷的美食才是 南京 人冬天身体和灵魂的避难所,既满足了味蕾的滋味又犒赏了胃,对于我们来说,美食从来不单调乏味。

觅食新街口新街口的明瓦廊是响当当的小吃一条街,选择好吃的店都不需要看攻略,饭点一到,哪家人多,哪家好吃,不变真理。

【九道湾铁板鱿鱼&阿福铁板鱿鱼】

冬日里最爱还是去明瓦廊烤串鱿鱼。明瓦廊两家鱿鱼店生意都旗鼓相当的好,但是每次我们都选择九道湾,没有什么原因,大概就是习惯选择左手边。

【金宏兴鸭子】

金宏兴的鸭子好吃,所以这么多年来每天不论刮风下雨都能看见非常多非常多排队的人,以前中老年人多,现在年轻人也多,对于我们这种没有点下班的人来说想吃只烤鸭蛮难的,买不买的到都靠运气。

【金陵杨家馄饨】

南京 人的小馄饨是出了名的,毕竟都唱到rap里去了!

阿要辣油啊,一碗儿小馄饨!

一碗馄饨一定要窝一个水蛋,再配上一块鸭油烧饼,那滋味精妙绝伦!

不爱水蛋可以配个茶叶蛋,还有卤味鸡爪鸭翅膀可以参考选择,虽然馄饨皮薄肉多,毕竟味道素净,有了卤味的厚重滋味,吃起来更加荡气回肠。

【 洪泽 湖小鱼锅贴】

从小吃到大的小鱼锅贴,没有哪天不排队。

反而现在很多时候不愿意再去吃,因为实在太耗时了!

排队一小时,吃完10分钟!

一层薄饼一层酱料,要说味道如何,性价比高,趁热吃还不错,凉了会觉得油大的无法入口!

【 沂蒙山羊肉汤馆 】

没有一碗热羊肉汤解决不了的大事,尤其在魔法攻击频出的 南京 冬天。

明瓦廊的 沂蒙山羊肉汤馆 一到冬天生意奇好,单点一份羊汤没啥配料,菠菜粉丝要另加,除此之外一定要加上一块饼,或者一块馍,你会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

当你的身体暖起来,整个人心也暖起来了。

【 老张龙子羹 】

老张龙子羹 一份12元,不贵。

跟时髦的奶茶比,土味实足。口感有点像多种混合物藕粉,一份下肚饱腹感特强。饭前吃,饭后就别买了,因为根本吃不下!

但是最爱的还是老张家的酸梅汤,夏季冰镇,冬季温热,喝起来都是一样的爽口。

【 李记清真馆 】

吃锅贴还是要去李记,尤其是牛肉锅贴!

什么七家湾啊,各种湾啦都师出李记,不断的装修升级后,现在的老店还算是有了点所谓的环境吧!

一碗牛肉汤配二两锅贴可以一扫冬日晚上的湿冷,吃完再打包一份牛肉煎包,熬夜的宵夜便也准备妥帖!

觅食大行宫大行宫有许多重要的景点,总统府,六朝博物馆, 毗卢寺 等,所以在逛完大行宫各大景点之后,不可缺少的当然去小巷觅食。

【 一家人面馆 】

一碗好吃的大碗皮肚面对于 南京 人来说一定要满足3个要素:1,面条要硬(en)。2,皮肚要好。3,辣油要香。

一家人六仙面的汤头偏甜,对于不喜好甜口的人来说真是噩梦,因为从汤面到炒面都是偏甜的。像我们吃惯甜口的人来说老卤咸汤也是噩梦。

面碗有盆大,加料很足,湿冷的 南京 冬天能来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实在是幸福感爆棚!再配上门口烤鸭店的鸭腿,便是冬日里的一份完美晚餐。

【老戴臭豆腐&六合活珠子】

一家人面馆 对面有两个固定的移动小吃夫妻摊,老戴臭豆腐和六合活珠子,喜好臭豆腐和活珠子这两味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了,又便宜又好吃!

【福印板栗】

冬季的栗子最能打动人心。我们都知道大香炉的金味栗子好,但是金味栗子用我们 南京人话讲“洋乎”的很呢!除了限购现金支付还要排很长的队!然而科巷的福印板栗相较金味栗子除了名气也不差,粒大饱满,味甜不干。也没有金味栗子那么傲娇,3-8月卖凉皮,9-2月卖板栗,非常的务实啊!

【 许阿姨糕团店 】

许阿姨糕团店 最出名的还是青团,天气好的时候排起队来呜呜泱泱,天稍微冷一点,骑着小牛去买团子终于不用排队了。

青团中最出类拔萃的还是蛋黄肉松,一口下去,肉松多的要溢出来,蛋黄的咸香中和了青团的甜味,一口气可以吃掉三个!!!

【草鸡蛋现做蛋糕】

科巷的尽头接着利济巷,你会看见冷冷清清的 南京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还有一家每天排队到死的蛋糕店。

没什么响当当的名头就是草鸡蛋现做蛋糕,号称不加一滴水,13元一斤大约可以买到10个。相对蛋糕店动辄10元起步的面包来说价格实在是亲民!刚出炉的土味造型蛋糕闻起来香味十足,吃起来壳脆馅儿软,要说缺点,就是有点甜,减掉3分糖可以给满分了!

觅食中华门眼看着老门东一点点建设起来,秦淮的景点逐渐丰富不仅有夫子庙还串联起门东,门西,大报恩寺,越来越多开放的景点让秦淮这张南京 名片愈加精彩!人人都说看老城南看门东,但门东的饮食几乎全部商业化,要吃小巷美食还得向外走,外面才是老城南的地道好味。

【小李汤包】

殷高巷的小李汤包实在是太有名了,对于本地人来说,每个周末的早晨,你会看见小巷子里挤满了豪车,还有各种赶来吃汤包的大爷大妈们。

几十年的小李汤包,老板小李也变成了老李,汤包的价格虽说一直在涨,现今8块钱一笼的价格到哪里也找不着这么好吃的汤包了。

小李汤包甩了鸡鸣汤包,或者 南京 大排档的汤包等等 南京 各大品牌不知道多少条街。汤包所有的有点他都有,要说缺点,没服务,环境差,不过小巷美食,有哪家能有服务环境可言的?

【 新桥水饺 】

新桥水饺 --新桥 方记猪蹄 --龙屋砂锅三点一线。冬日里去新桥 方记猪蹄 切一份猪蹄无论走进砂锅店还是水饺店都可以给晚餐加足戏码!

新桥水饺 品种非常单一,韭菜,白菜,芹菜,万年不变,荠菜还得应季才有,手擀皮儿,馅儿足,吃前先喝一碗饺子汤,整个身体立马暖和起来!

新桥水饺 好吃,我个人觉得是因为饺子醋很酸,放大了馅儿的味道。

【新桥 方记猪蹄 】

每次买猪蹄我都会让老板单独装一份猪蹄,再单独装一份蘸水,这样不会因为泡的时间过久而太咸!

买猪蹄可不要贪多,一份两人吃才有滋味,不然很快就会被腻倒了!!!

【龙屋砂锅】

好吃砂锅三要素:1咖喱粉,2老卤,3鹌鹑蛋!!!

在冬天里来一份龙屋砂锅对于我这种不爱吃砂锅的人来说都不能拒绝!保温效果很好的砂锅可以让我这类吃饭很慢的人在冬天里从头吃到尾食物都不会凉透。很暖心吧!再加餐猪蹄!

嗝~~~

【黑皮砂锅】

既然提到龙屋砂锅,老对手黑皮砂锅怎么能不提,黑皮砂锅靠近中华门瓮城,不是很好找,藏于深巷之中,但是常年慕名而来吃砂锅的人络绎不绝,黑皮砂锅分量相对较少,好处是自制卤味鸡爪啊鸭心啊都很好吃!

南京 的小巷美食实在太多,由于篇幅有限,我仅仅给大家分享了冰山一角,有没有期待来南京 寻味一场地道小巷风味呢?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这二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在中国古代,青楼基本都是合法化的。可是,这影响铁木真带着蒙古铁骑横扫欧洲了吗?影响多尔衮带着八旗铁骑一统天下了吗?并没有!虽然历朝历代的史家都在极力回避这个问题,但随军“营妓”的存在在中国古代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蒋还在金门岛上搞出来一个所谓“特约茶室”。这些个所谓“茶室”到底是干什么的,众所周知。如果这些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老蒋莫非是脑子“瓦特”了,把影响军队战斗力的“祸害”布置到“最前沿阵地”上去?这是打算要自己毁了自己吗?

把失败的罪责甩锅甩到女人身上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传统”!唐玄宗李隆基败走蜀地是因为杨贵妃、吴三桂当汉奸是因为陈圆圆……北洋水师甲午兵败总要有个“甩锅”的对象吧?于是青楼便成了最好的“背锅侠”。没有杨贵妃,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了?没有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投降满清当汉奸了?女人决定不了一场战争的成败、更加左右不了某个朝代的国运,除非是像吕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掌握着王朝大权的女人!

北洋水师之所以会惨败,表面看是败在装备上,但根子却是败在战略上!平心而论,北洋水师在战术上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且基本都尽到了自己作为一线将领的义务。邓世昌英勇牺牲,丁汝昌、刘步蟾自杀殉国……“不成功、便成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历朝历代又有多少将领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北洋水师的将领们做到了!单就这一点而言,北洋水师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无愧于国家和民族。试想,如果北洋水师的将领都是“废物点心”,后来的北洋政府还会继续重用萨镇冰等人吗?除非袁世凯和他的北洋系集体“脑子进水”了,不是吗?

至于说什么士兵素质低下,那就更加无从说起了。不可否认,北洋水师的水兵文化程度的确不高,但对手鬼子的水兵文化程度就比中国水兵高多少吗?恐怕也未见得吧?鬼子海军将领虽然大多出自世家、富户,但普通水兵也不过就是一些劳苦大众而已。以鬼子彼时的教育水平,这些人的文化程度恐怕也就那么回事……训练、指挥上的差异?都是跟一个师父学的,伊东祐亨那些人跟刘步蟾他们本就是同学、校友之类,能有多大差距?某种程度上,彼时中国海军留学生的整体水平甚至还要高过鬼子。所以,北洋水师甲午兵败的原因只能从战略上来找!

清政府缺乏战略远见

对于海军的重要性,清政府是认识比较早的,甚至要早于鬼子。这个比较好理解,毕竟英国人当年就是从海上打过来的,清政府有切肤之痛。但是,在靠“买买买”拼凑出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便逐步减少了对北洋水师的投入。

有人把这个问题全部归结到了翁同龢身上,说是因为与李鸿章的矛盾,翁同龢断了北洋水师的军饷。翁同龢,一介汉臣、文臣而已,他恐怕还做不了满洲人和慈禧太后的主!说到底,翁同龢只不过是当了“背锅侠”……慈禧太后之所以逐步减少了对北洋水师的投入,无非两个原因:一、战略短视,认为北洋水师足以“守土卫疆”了,没必要再花“冤枉钱”去添置新装备了。二、政治考量,担心李鸿章的淮军借北洋水师做大,威胁到满洲统治阶层的利益。

众所周知,海军本来就是近代军种中最“烧钱”的!从“铁甲舰”时代开启之后,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彼时最快的,远超陆军。不及时更新换代,就意味着武器装备的落后!落后就只能挨打。其实,彼时的北洋水师将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上报清政府要求添置新舰和速射炮。奈何慈禧太后依然沉浸在“亚洲第一”的美梦之中,根本意识不到武器装备的“代差”意味着什么!而这,最终让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尝尽了苦头……一发炮弹尚未打出,日舰已经好多发炮弹打来了!想要追击日舰,奈何航速比人家低好多节……怎么打?没法打,只能挨打!

李鸿章避战以图自保

除了慈禧太后的战略短视之外,北洋水师的“亲爹”李鸿章也一手葬送了他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在对发捻的作战基本结束之后,湘军、楚军、淮军很快便遭到了满洲统治阶层的忌惮,处处防范。李鸿章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除了“会做人”之外,洋务和北洋水师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政治资本!拼光了北洋水师,不仅李鸿章失去了政治资本,也意味着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破产了。那么,清政府还要李鸿章干什么?虽然甲午之后慈禧太后对李鸿章还算不错,但李鸿章不敢倚老卖老,他必须未雨绸缪,保住自己这点儿安身立命的“棺材本”。

所以,面对鬼子海军的挑衅,李鸿章基本就一个原则——能不打尽量不打,绝对不要主动“惹事”。本来航速和火炮射速就不如鬼子海军,北洋水师又不能主动出击、偷袭日舰,可不就勤等着挨打吗?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鸿章一手创建了彼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最后又亲手葬送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

慈禧太后急于议和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急于议和的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甲午战争接近晚期时,鬼子的国力也基本被耗空了。如果清政府学学后来的老人家,给鬼子人来一场“持久战”,鹿死谁手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奈何慈禧太后担心一直打下去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迫不及待地要与鬼子议和。结局众所周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割地、还要赔款……让原本已经濒临经济崩盘的鬼子赚了个盆满钵满!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之所以惨败,与青楼没有半毛钱关系!与北洋水师将领本身的战术指挥水平关系也不大,主要还是清王朝在战略层面出现了问题。不要有点什么问题就把锅甩给女人!这样的“传统”要不得……

韩国公开韩日慰安妇协议幕后内容鬼子?

可以的话,请读完。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位韩国女星。

罗文姬

这位算得上是韩国的国民奶奶了。

中国认识这位奶奶的也不少,电视剧《搞笑一家人》陪伴了我们多少个夜晚。(是的,《搞笑一家人》里这位奶奶老老实实用的原名出演,自己扮演自己。)

今天要说的,是她九月份的一部最新作品,也是目前为止在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我能说》。

朴民载是区政府今天新报道的信访办新人。

他为人极具原则性,办公位像是用尺子比划过一样整整齐齐。叫号码,收表格,进行接待,有条不絮。

这时一位奶奶过来了。

周围的同事要么转身离开,要么装作在打电话,没有一个人手头是空闲的。

奶奶径直走到了朴民载的接待处,就准备开始投诉。

朴民载:你有号码牌吗?

奶奶一叉腰:号码牌,我在这个区政府根本就没拿过号码牌。

这位奶奶叫罗玉粉,每天的爱好就是在街上到处溜达,抓拍不文明的社会现象,然后到区政府举报。放到我国,就是一位根正苗红的朝阳区大妈。

区政府的办公人员不堪其扰,大多数时候都是对老太太敷衍了事。

但罗奶奶却不知失败为何物,区长都换了五任了,她都还依然活跃在区政府的第一线。人送外号,鬼怪奶奶。

横行霸道多年的罗奶奶第一次在朴民载这里栽了一个跟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第二天,罗奶奶又出现在了朴民载的面前。准备了一堆信访材料,一叠号码牌在信访办打起了持久战。

此时洋洋得意的罗奶奶怎么也想不到,过几天自己会因为学习英语的事情,反过来请求朴民载的帮助…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那么这就是一个朝阳区大妈和公务员小张由学习英语,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最后共同对抗黑心小区开发商的故事。

剧情的反转,出现在奶奶罗玉粉身上。

奶奶罗玉粉。

13岁的那年正值二战爆发,鬼子军队四处搜寻少女当做慰安妇。奶奶运气不好,看了那天太阳落日的余晖,却没能看到第二天太阳再升起。

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还好,奶奶熬了过来。

年近古稀,人总喜欢怀旧,有一位故人在便可絮絮叨叨一整天,但奶奶没有。

奶奶说她想学英语,她有一位弟弟在美国,那也是她唯一的亲人了。

“正德啊,你还好吗?”

朴民载偷偷记下了那个号码,打了过去。

“玉粉?很抱歉,我不想和她有任何联系,也请她不要再来找我。”

电话关断了,奶奶什么都还不知道,依然对着那一面贴满了英文便利贴的墙壁认真背诵着。

是的,她的家人不承认她,视她为耻辱。母亲去世那天,对她说的唯一一句话是,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

现在奶奶七十多岁了,独身一人,无儿无女。秘密保守得很好,就是有时会很寂寞。

奶奶把过多的爱,分给了她遇见的每一个人,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果说老人们闲暇时间多,而团圆时间少而形成的古道热肠,是种孤独。那么奶奶是这种孤独的极致。

她教育乱放招牌的店主,

她斥责欺压店主的混混,

她投诉放任混混的政府。

她爱着所有人,所有人都躲着她。

在罗文姬的演绎下,这位老太太显得很可爱,展示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色彩。

为了让朴民载当她的英语老师,天天在信访办给他递交申请书:

“当我英语老师吧”

自带了茶水茶点和英语书,坐在朴民载面前,一口茶水,一口茶点,悠悠地朗诵一段英文,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被拒绝后,还会不开心地嘟囔道:“长辈都和你这么说了,你至少得假装考虑一下吧。”

但在一些细微处,慰安妇的阴影又时刻环绕着她。

即使相熟多年的女性好友触碰道她的身体,她也会表现出一种抗拒,手不断整理着自己的衣领,好像有什么脏东西。

保守了大半辈子秘密的罗玉粉在母亲的坟头想了很久。

“妈妈,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你为什么要觉得丢人,我的父母兄弟都嫌弃我,我怎么挺起胸膛做人?”

可是做错的不是我,是那些施暴者。这也不是我的耻辱,而是鬼子的军队的耻辱。

罗玉粉站在了HR121的讲台上,将自己的衣服掀开,露出了那些丑陋的伤疤和刺青,用质朴的语言诉说了日军当年的暴行。

“我想要一个道歉。”

而片名《我能说》到这里也代表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能以70高龄学习英文,另一方面是罗玉粉能站出来,勇敢的指正日军对待慰安妇的暴行。

HR121是美国会众议院2007年表决通过的一项谴责鬼子在二战期间强制亚洲其他国家妇女充当日军“慰安妇”并要求鬼子政府正式道歉的议案。

《我能说》正是基于这件真实事件改编的。

无论电影还是现实中,罗玉粉奶奶苦学英文,都是为了能将自己遭受的苦难公之于众,要求鬼子政府道歉。

“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行,这是你们得到宽恕的机会。”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很抱歉,说句道歉真的那么难吗?”

这是罗玉粉奶奶演讲的原稿,说句道歉真的那么难吗?

对于鬼子政府而言,是的。

事件过去十年后,2017年10月30日,也就是这周周一。中国、韩国等国共同提出的“慰安妇”申遗项目,在鬼子政府不顾国家形象地阻止下以失败告终。

截至自目前,中国还健在的慰安妇还有八位。

很多人等了这一句道歉,等了一辈子,最后抱憾而终。

“鬼子的道歉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一辈子还不够长吗?”

一辈子很长,但这些老人们怕是再也等不到那天了。

—END—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一个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今日推荐:《三峡好人》中的男人的饰演者韩三明,本人职业就是矿工,拍完电影仅仅拿了一万元的片酬,又继续回到山西挖煤。当得知自己当上了第14届智利国际电影节影帝时,韩三明却说:“影帝拿了也没用,我以后还是要挖煤。”相当真实不做作了。

真故电影,为你呈现更多电影背后的真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