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士尼的公主变迁看女性思维的转变

2025-09-22 05:01:09 5阅读

不过,历史证明,无聊的治愈系公主只对特定时期经历过创伤的人们格外有吸引力,所以和平年代出场的公主《睡美人》(1959)就不大招人待见了,以至于迪士尼在《睡美人》后的30年中都没有再拍公主电影。

其实,在1937年之前,美国的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已经结束,然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目标在于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女性在社会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的权益仍然没有改善,所以这三位公主是“前女权主义公主”。

女人做饭是为了抵抗共产主义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政治阵营陷入冷战,双方都害怕一旦核战爆发,世界将毁于一旦。与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女性像男人一样开飞机、开火车不同,美国试图将女性关在家里。他们认为美国强大的根基在于消费主义文化以及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分工。换言之,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样子,就要穿裙子、烫头发、做家务。

除去显赫身世、倾国容貌、美妙嗓音还有控制小动物的本事,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睡美人三位公主还拥有一个共同的能力:做饭!这三位女性形象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男人的需求)。她们都是由男性视角出发、由男权社会定义的完美女性形象:貌美、人傻、会干活儿。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很不合理的,皇宫里长大的白雪公主,什么时候学会的烧火做饭?还会烤苹果派?

公主不再是深闺美妇,成了青春期叛逆女孩儿

1989年,《小美人鱼》摇着尾巴出现。一出场就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味道——不是海腥味,而是清新的女权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女权主义”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两类女权主义者的刻板印象定格:一类是穿马裤蹬皮靴、憎恨男人到骨髓的女同性恋者;另一类是自私冷酷的女强人。但是不可否认,几十年的女权运动,使女性地位的提升深入人心,女性在职业、教育、婚姻等社会生活方面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观念早已润物细无声了。

这一时期的公主终于开始有人味儿了,她们不再是做作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像凡人一样,有小缺点小毛病。小美人鱼一改之前三公主深闺美妇的形象,像个普通的青春期叛逆女孩儿,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私自用美妙歌喉换来两条人类的腿。

而1991年的贝儿(出自《美女与野兽》)更是了不起,她是他们村儿唯一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这可是历来男权社会中男性独享的特权,也是男性获得权力的基石。贝儿的性格独立、聪明、勇敢、倔强,而且她霸气地爱上了一只怪兽!她可以称为迪士尼公主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地位很高的角色,虽然并没有公主的血统,但也是时至今日最受好评的迪士尼公主。

种族运动带来少数民族公主大爆炸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针对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者以及社会边缘群体的歧视绝不鲜见,从二战后到80年代,充斥着各种社会运动。作为这些运动中的一支,女权运动也带有其他运动的特征,反映在迪士尼电影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种族平等了。

迪士尼初始的五位公主都是高加索人面孔,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少数民族公主:一头红发的小美人鱼已经代表了进步,不再是金发碧眼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种;1992年《阿拉丁》中的阿拉伯公主茉莉,1995年《风中奇缘》中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1998年《木兰》中的中国公主木兰,以及2009年《青蛙公主》中的黑人公主蒂安娜……迪士尼一口气诞生了多位少数民族公主。

不是你想嫁就能嫁的

《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风中奇缘》和《木兰》这五部电影可看成后女权时代的公主电影。女权主义色彩在这时期最晚出品的《木兰》中登峰造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已经作为电影的主要矛盾出现。最终,木兰用超越男性的智慧和勇气成了孤胆英雄,她爹对她说:“花家最大的荣耀,就是有你这么一个女儿。”看看,女人终于可以光宗耀祖了。

但是这五部影片有个共同的缺点,导致她们的革命力度仍然不够彻底——影片中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影片开始时,几位主人公都面临一个困境:找不着合适的老公。然而随着影片发展,婚姻问题都随着冒险一并解决了:小美人鱼如愿嫁给王子,野兽变回人形抱得美人归,茉莉嫁给了阿拉丁,木兰得到了年轻有为的公务员……

这里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反叛的一个本质区别——男性的反叛经常是拒绝物质上的享受,他们可能拒绝像父辈一样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而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但是并没有丰富物质回报的生活;然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仍然希望组建家庭,成为父亲。但是女性的反叛,往往是彻底地逃离传统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她们如果还想有自己的事业,往往就要完全放弃婚姻生活。究其根源,大概因为男权社会将抚养子女的责任定义为女性的天职,婚姻对于女性更像是一种职业。

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会质问一切社会已有的价值体系,比如她们会说:为什么女性的手指纤细就要去做流水线装配工人而不是神经外科医生呢?同样,她们也会问:为什么孩子是女人生的就一定要女人养呢?难道女性只有走进婚姻这一种选项吗?

女人到底要什么?

迪士尼的电影,其实80年来都在专注贩卖同一主题:要有梦,要勇敢追梦。但是这做梦也有不同的做法,男人和女人的梦也大不相同。男孩子的梦想,1940年的迪士尼动画《匹诺曹》中概括得最为充分——成长,成为一个男人。但是女性的梦想,却直到1989年的《小美人鱼》才出现,落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此之前,女性角色的梦想都是“被男人解救”。

成长于21世纪的女性,不仅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益和机遇,更重要的是,她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

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最终目的

前文提到,后女权时代公主们的一大弱点就在于,婚姻仍然是左右她们成年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到了新女权时代,公主们故事的主线已经与爱情无关了。《公主与青蛙》是打工妹创业开餐馆;《长发公主》是失踪少女找妈妈;2012年《勇敢传说》中,公主的主题则是:逼婚,门儿都没有。片中出现的王子们,没有一个拿得出手。

婚姻和家庭在生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变得不那么紧迫了,女性可以和男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迈入婚姻生活,以及要不要生养后代。这是男女平等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王子终于从“拯救者”沦落为坏人

从上一部《勇敢传说》到这一部《冰雪奇缘》,公主电影的主题已经转移到了女性与女性的关系上来。《勇敢传说》讲的是母女,《冰雪奇缘》则讲姐妹,片中的男性角色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勇敢传说》中连个像样的王子都没有,《冰雪奇缘》更是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创举:王子终于学坏了,竟然成了全片最大的反派。经历了80年的时代变迁,男人终于从“拯救者”,沦落为“幕后黑手”。或许是女性终于意识到,长久以来压制女性的,不是别人,正是她们的兄弟、父亲、丈夫、儿子。

关注重庆迪士尼儿童摄影微信【fenledi】,更多免费周末儿童活动等着你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