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述评

2025-10-10 05:03:03 19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述评

【摘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背景、内涵、面临的问题、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对目前学者的研究进行述评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政策建议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研究

总的来看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界定,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构成要素的角度;二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三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四是选定某个立足点如微观企业的角度或者制度的角度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如下:

陈慧女、丁力扬(2013)认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含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等诸多维度的综合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李玲玲、张耀辉(2011)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与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运行行为、发展动力、发展约束适应和发展成果分享的变化。黄泰岩从动态角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他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指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还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即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正是这些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内涵。

高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涵义,他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环境和发展质量的综合反映。杨静光(2010)从经济增长的类型定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容包括由粗放外延增长向集约内涵增长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学者于学东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着一脉相承的实质,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就此走出历史舞台。

也有不少学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刘茂松认为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虞崇胜、张光辉(2011)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少包括三层内涵:首先从最基本质的意义说,它是经济运行正式规则的变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永续繁荣。其次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必然内蕴一套新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并在这种新的价值理念与目标的规制与指引下实现变迁。第三是对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与反思。

除了上述主要的三个角度,也有一些学者立足于自身的研究领域从其他的角度来阐述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如许林(2013)从微观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看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张群、孙志燕(2013)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的。曹雷和程恩富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促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