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到经典:葫芦兄弟与胡进庆的动画传奇

2025-10-31 02:04:25 5阅读

01葫芦娃的记忆

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胡芦娃_葫芦娃的记忆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

还有那句让人难以忘怀的:“妖怪,快放了我爷爷!”

葫芦兄弟的角色

七个葫芦娃,从一根藤上诞生,各有各的特色与能力。大娃红葫芦力大无穷,却因有勇无谋而陷入困境;二娃橙葫芦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却因轻敌而受伤;三娃黄葫芦拥有金刚铁臂,却败在软刀之下;四娃绿葫芦能吞吐烈火,却因误饮冷泉酒而陷入困境;五娃青葫芦能吞饮千斤烈酒,却轻信蛇妖;六娃蓝葫芦擅长隐身术,机智救人;七娃紫葫芦虽被妖怪驯养,却用计收了六个哥哥。然而,面对强大的蛇妖,葫芦兄弟们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出各自的长处,共同打败蛇妖。但这一次,他们却无法再救回爷爷了。

葫芦娃的记忆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胡芦娃

02胡进庆的传奇生涯

▍ 早年经历和成就

2019年5月13日,被誉为“葫芦娃之父”的胡进庆先生因病离世,享年83岁。他的离世,标志着葫芦娃这一经典形象的创作灵魂已然消逝。

胡芦娃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葫芦娃的记忆

尽管时光荏苒,距离胡进庆先生离世已过去33载,但葫芦娃这一经典形象依旧历久弥新。在年轻人的社交圈中,它以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方式持续活跃,彰显着其不衰的魅力。这一切热潮与胡进庆老先生密不可分,然而,作为幕后导演的他,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胡进庆,这位江苏常州的艺术家,于1936年在青果巷诞生。自1950年考入苏州美专动画专业起,他便踏上了动画艺术的旅程。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后,他更是凭借卓越的才华进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开启了他辉煌的动画创作生涯。

葫芦娃的记忆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胡芦娃

▍ 创新和贡献

胡进庆不仅是中国剪纸动画的创建者和重要推动者,更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领军人物。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让后人难以忘怀。1958年,胡进庆与动画界的先行者万古蟾携手,共同打造了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胡芦娃_葫芦娃的记忆

之后,胡进庆又探索出“拉毛”剪纸新工艺,以此技术拍摄出具有水墨韵味的剪纸动画。他的创作之路硕果累累,参与制作的《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淘气的金丝猴》以及《鹬蚌相争》等多部作品,均荣获国内外动画电影大奖。而在八十年代,他执导的《葫芦兄弟》更是美影厂的经典之作。

葫芦娃的记忆_胡芦娃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

03《葫芦兄弟》的制作历程

▍ 制作过程的匠心

自1986年亮相荧屏以来,《葫芦兄弟》在豆瓣上一直保持着8.9的高分,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尽管时光荏苒,33年转瞬即逝,但《葫芦兄弟》的魅力依旧不减。它不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在年轻人中掀起热潮,以表情包、流行语等多种形式,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胡芦娃_葫芦娃的记忆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

在短短4分钟的短片中,我们得以一窥《葫芦兄弟》的诞生过程。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反复的斟酌。尽管《葫芦兄弟》仅包含13集,但其拍摄历程却跨越了整整两年。这部独具特色的“剪纸片”制作过程,与皮影戏颇为相似。制作团队精心将人物剪裁成活动自如的纸片,再于宏大的背景图案上摆出各式姿态,最后逐格进行拍摄。

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胡芦娃_葫芦娃的记忆

▍ 经典影响与传递

要完成13集的动画片,制作团队需要精心构思并拍摄数千个不同的场景。

胡芦娃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_葫芦娃的记忆

尽管《葫芦兄弟》仅包含13集,但其拍摄历程却跨越了整整两年。这部独具特色的“剪纸片”制作过程,与皮影戏颇为相似。制作团队精心将人物剪裁成活动自如的纸片,再于宏大的背景图案上摆出各式姿态,最后逐格进行拍摄。

葫芦娃的记忆_胡芦娃_胡进庆的传奇生涯

正是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深邃用心与对艺术的坚定追求,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传世经典。而“葫芦娃之父”的称号并非仅限于一人,让我们向所有为经典创作付出心血的大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