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三连击:浏览器、机器人、科研的升级引擎

2025-11-05 00:04:55 7阅读

10月下旬,几项看起来还在实验室里的AI技术,突然变成了能直接上手用的工具:浏览器会替你点按钮、机器人能用手机视频教动作、科研模型能几小时内跑起来。变化发生得很快,落地的那种。

机器人开发工具_国内用哪种浏览器最好_科研平台

从大处说,这不是某一项黑科技的爆发,更像是一圈水波:底层的算法、算力、数据和工程化能力都累够了,工程师开始把这些能力「做成东西」,把复杂的活儿拆成好按的按钮和接口。具体到三条主线——科研平台、机器人开发工具和AI原生浏览器——它们的共性很明显:把只有大厂或者专业团队才能完成的流程,变成普通团队也能调用的工具包。

先把科研端的事儿说清楚。中科曙光在10月23日推出了OneScience平台,目标直白:把搭模型这摊苦差事变简单。过去,做一个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得把数据、模型、算力、各种工具一块儿拼起来,常常要几周到几个月;OneScience把常用模型和数据集预先整合好了,给出统一的工具调用接口,像把零散部件装成一台能直接用的机器。底子靠的是曙光自家的国产AI超算集群,他们讲的是算力稳定、故障隔离做得好——官方说能把百万级别的组件故障在秒级隔离掉。昌平的实验室已经用它把生物分子设计的流程跑通了,气象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也提升了大约18%。

平台给出的效益数字也挺直观:把科研周期缩短三成到五成,研发经费能降四成左右。有人一听这类数据会皱眉,觉得是宣传话术,但从实际体验看,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花大量时间在工具链搭建上。研究人员能把更多精力放回到算法改进和实验验证上,复制别人的工作也容易得多。对小型研究组和高校来说,这种易用性意味着以前需要专门工程师才能做到的项目,现在可能由一两个方向明确的研究生就能试着跑起来。

再说机器人这块。智元在10月24日推出了灵创平台,想把人形机器人动作开发的门槛砍掉。过去做一个动作,得搞动捕、建模型、反复调参,门槛高、成本大;灵创把流程改成了“手机拍一段视频——云端提取关键点——转成机器人指令——时间轴编辑”,整体操作像剪视频那样直观。系统还能做动作重定向,就是把人的动作变形适配到不同机体上,且未来目标是做到手指级别的精细控制,还支持多机器人分角色的协同表演。

配套硬件也跟上了步子,适配的灵犀X2机器人已经量产,官方预计2025年交付量会到几千台。先落地的场景很容易想象:商演、门店迎宾、展会表演这些“有人看就值钱”的地方最先用起来。对小团队而言最大的诱惑是“0代码”——不用再找专门的动捕工程师,懂场景、会编剧情的人就能把机器人编好。听着确实有点像当年App Store把移动开发门槛拉低的感觉,可能会催生一批小工作室和内容创作者去做机器人演出、门店交互这种玩法。

说到浏览器,那边也是风起云涌。OpenAI在10月24日推出的Atlas浏览器,把AI代理直接嵌进上网流程里,核心点在两个能力:记忆和代理。记忆并不是记住你一会儿问的东西,而是能持续追踪浏览上下文,不像以前聊几句就忘;代理是在用户授权下,能自动填写表单、点按钮,甚至完成支付确认。拿订高铁票举例,原来一套流程要点来点去,现在可能一句话下单、再做一次确认就行。

真正难的地方是网页千姿百态,适配不同站点结构并不容易。Atlas在网页语义解析上做了不少功夫,所以能识别异构页面的逻辑,减少“看不懂页面就报错”的情况。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类浏览器能显著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比价、参数对比、资料检索能更快出结果。企业层面上,跨平台的数据抓取和流程自动化也能用上,客服处理和事务流程的效率有望上来。国内部分网站暂时不支持这种自动化,但“AI原生浏览器”已经刺激起几家大厂加紧研发同类产品,浏览器赛道明显热了。

这三条线的落地方向虽然不同,但套路相似:把复杂能力包装成容易调起的接口和流程,给用户留下最少的学习成本。技术部们把“人工智能+”写成推进方向,这些产品看起来是和政策、产业需求对接得较好的那一类。开发者圈里也开始有更多实操讨论,周末的群里常常能看到有人在晒POC:有人试着把灵创接到门店迎宾的流程里,把动作拍段视频上传就能让机器人做出半套迎宾动作;也有人在研究把Atlas嵌到企业内部,自动处理报销单、把跨平台信息抓取成表格。

这些工具能不能真正掀起浪潮,关键还是两点:可用性和成本。可用性方面,接口越统一、文档越清楚、出错时的提示越友好,越容易被更多团队采纳;成本方面,算力、存储、服务费用如果太高,小团队也难以长期撑住。现阶段看到的,是大厂把“能做”的东西尽量做成“能用”的样子,让试错成本变低。就像把专业的厨房设备打包成家用电器,更多人愿意把菜尝试做一遍。

细节上也不少问题要盯着。比如数据合规、隐私保护、对接老旧系统的兼容性、机器人部署后的维护和安全,这些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工具再好,落地时常常卡在流程整合和人力组织上。看到有人把这些新工具接进现有业务里,最常发生的是先做个小规模的试点,证明能稳定运行再逐步放大;这点在科研、商业和工业里的节奏都差不多。

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到台面上,不是瞬间就把世界变了,但能把很多过去看起来费时费力的事儿降到可以试错的成本。群里的讨论、实验室的案例和厂商的产品三个方向同时发力,短时间内能看到更多样的尝试。下一步要看的是,谁能把这些“能用”的工具真正可靠地嵌进日常工作,让它们既能省时间,也不会带来更多新的麻烦。那些把复杂活儿拆成可复用模块和接口的做法,正在改变大家做事的方式,日常里能看见的变化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