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战士,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油画作品?

2023-08-09 11:25:04 65阅读

罗马战士,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油画作品?

被侵犯后,画笔是她的复仇女神:女画家真蒂莱斯基《拿鲁特琴的自画像》 1615–1617 阿特米希娅

艺术史中,大家更喜欢叫她阿特米希娅·真蒂莱斯基,她是艺术史上少有的几位女性艺术大师。她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当时唯一以画为职业的女人,是欧洲艺术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女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第一位成为艺术学院(迪赛诺学院)院士的女画家。

罗马战士,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油画作品?

她17岁时惨遭不幸:被另一位同行画家侵犯,她诉诸法律,但法律没有给她公正,反将她羞辱。这段悲剧经历在现代,却远比她的画更为广为人知。在最常见的叙事,正是把阿特米希娅笔下那么多充满复仇欲望的、血腥暴力的女性形象归结于这段经历。

《苏珊娜与长老》1622年 161x123cm

这当然更是一种刻板的观念:先不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少可靠的证据。用这样一厢情愿的方式来推测,只是将阿特米希娅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家,压扁成了一个被强暴的符号——而忽略了她同样有大量画面温柔的作品,以及最关键的: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犹滴斩首荷罗孚尼》阿特米希娅

阿特米希娅·简特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是在1593年的7月8日出生于罗马,他的父亲奥拉齐奥(Orazio Gentileschi)在当地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家。身为家中长女,12岁的她在母亲去世后不得不挑起家务的重担,常常要在父亲忙于工作时照顾家中的三个弟弟。另一面,工作繁重的父亲也常常让阿特米希娅在绘画时打打下手,出于生计需求,阿特米希娅多多少少开了始一些基础的绘画训练。

鉴于她的女性身份,当时极少有女艺术家登台亮相,更遑论女孩子前往画家工作室学习了。因此,她主要在家中复制父亲的作品为主。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位貌不惊人的小姑娘的成就,会远远超越其父。

《犹滴与女仆》

17岁的阿特米希娅,就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一张艺术史名作,同时也是她现存最早的作品《苏珊娜与长老》。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常见题材,备受画家青睐。这一典故出自旧约《圣经》中的《但以理书》(因新教改革,新教版中文圣经将其收入《圣经外典》)。

苏珊娜是犹太富商的妻子,城内两位长老觊觎她的美貌,先偷窥她沐浴,继而上前玷污。苏珊娜宁死不屈,奋力反抗。谁知两位长老面对罪行败露却利用手中的权势,诬陷她与别人有染,可怜的苏珊娜就此被判死刑。听到她祈祷的上帝,派但以理救出了苏珊娜,而两名长老则被处死。从此,苏珊娜成为西方文化中贞女的象征。

《维纳斯与丘比特》 1625–1630年,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虽然这一主题有着许多戏剧化的剧情,短小紧凑的故事中有强暴、情欲、窥视癖、信仰、善恶有报等种种复杂因素,但纵观西方绘画史,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挑选“长老偷窥苏珊娜沐浴”这一幕。这显然不是偶然:西方艺术史中的女性角色,长期以来其在画中存在的价值,便是供“他人凝视”,而这个观众已经被预设为男性。这一点在苏珊娜题材中显得尤为突出,苏珊娜总是被塑造成一个被看的景观,观画者也实际上加入了长老的行列,在画外一起窥视她的肉体,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

《苏珊娜与长老》

但阿特米希娅并没有把女性当做一个被观看之物。17岁的她,笔下的苏珊娜是一个极端厌恶、坚决拒斥的姿态,她没有搔首弄姿、刻意展现任何的女性肉体之美,反倒真实的、竭力回避着长老咄咄逼人的目光,以致身体呈现出并不美丽的扭曲,充满了在面对入侵时的无助之感。足见,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这就是她对自己身体真实的态度:她不是什么仅供观赏的“物”,她也并不想任何人窥视她的身体。这一点,与其他男性艺术家笔下楚楚可怜、无助但诱人、魅惑的苏珊娜截然不同。

在创作了这张画几个月后,1611年5月,阿特米希娅迎来了一生中的悲剧时刻:她被父亲的朋友、同样是画家的塔西(Agostino Tassi c1580-1644)侵犯,彼时塔西正与她父亲共事完成罗马宫的装饰工作,因此塔西顺势成为阿特米希娅的绘画导师,却没想到他既无师德,更是人面兽心。强暴阿特米希娅后,为了掩盖罪行,塔西空口许诺将娶她为妻,却在背地里试图杀害她以消灭证据、并将她创作的画作据为己有。

忍无可忍之下,阿特米希娅将塔西送上法庭,这样的决定即便在今天依旧充满勇气和决断,当然也在当时的罗马引起轰动。但她并没有迎来正义,塔西在法庭上污蔑阿特米希娅行为不检点,与他人乱交,因此没有娶她为妻,而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不仅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女性的证词也不通常不被信任。

因此,罗马法庭面对无权无势的阿特米希娅,天然的假定了她是诬告自己的老师塔西,因此让士兵当场给她施加刑罚,用细麻绳紧紧捆绑她的十指,法官每问一次“你说的是实话吗?”法警便勒紧一次麻绳,直至她血肉模糊,阿特米希娅的回答始终没变:我没说谎。这次经历令她双手近乎残废,她怒尔在法庭上质问法官:“是我将他告上法庭,结果受刑、被审问的反而是我?”

阿特米希娅《自画像》

冗长的法律流程和当地长久以来对女性的歧视,让无权无势的阿特米希娅度过了钝刀割肉般的七个月,在另一次庭审中,法官给了她更大的羞辱:如何证明自己在被塔西强暴后不再是处女。他们当场找来两个助产士,在法庭上拉起了一面布帘,由助产士验证阿特米希娅确实遭到侵犯。最终,阿特米希娅勉强赢了官司。

这样的经历,深深地伤害了这位18岁少女的内心,最终:塔西虽然遭到了谴责和放逐的法律制裁,但这一惩罚从来没有得到执行。而受害者阿特米希娅,以莫大的痛苦,莫大的勇气争取的公义,却成了罗马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这场悲剧成了她一生的转折点。

庭审后第二天,阿特米希娅嫁给佛罗伦萨艺术家彼得罗·斯蒂亚泰西(Pierantonio di Vincenzo Stiattesi),正是斯蒂亚泰西的哥哥为阿特米希娅担任法律辩护。新婚燕尔,夫妻俩双双离开伤心之地罗马,奔赴佛罗伦萨开始新的生活。

但新生活能否掩盖过往的伤痛?她的悲愤该向谁说?

《犹滴斩杀荷罗孚尼》, 1612-13年 158.8 × 125.5 cm

画笔成了她的复仇女神。隔年,1612年阿特米希娅创作了她在艺术史上的代表作:《犹滴斩杀荷罗孚尼》。这是西方文化的“美人计”,出自圣经《犹滴传》(作为次经,被罗马天主教及东正教认为是《旧约圣经》的一部分,部分中文《圣经》因翻译自新教版本,故无此节。)犹滴是一位以色列的美丽寡妇,面对荷罗浮尼率领的十三万大军围城,她挺身而出色诱荷罗浮尼并将其灌醉斩首,安然返回以城内,犹滴由此成为了以色列人的女英雄。

▲卡拉瓦乔 《犹滴割下荷罗浮尼的头》1598-1599

在其他艺术家笔下,犹滴往往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郎,即便是提着头颅或是在斩首的过程中,也往往呈现出大小姐般的柔弱与嫌恶,这一点在卡拉瓦乔的犹滴和波提切利的犹滴身上展现的很明显。

波提切利 《犹滴返回伯赛利亚》

但在阿特米希娅的笔下,美丽的犹滴更像是位女屠夫,观众直面了残酷的斩首瞬间,一束光照亮了屠宰现场,犹滴镇定而肃穆的一手持刀,一手抓住荷罗浮尼头颅将其斩下,白色的床单满是鲜血,女性的诱惑与美丽彻底消失,只有赤裸裸的杀戮,原本神话中的宗教因素被排除的一干二净。

《犹滴斩杀荷罗孚尼》, 1612-13年 158.8 × 125.5 cm

其后,犹滴也成了阿特米希娅反复创作的题材。因此,在一些学者们看来,创作如此暴力血腥的斩首,更像是被性侵的受害者在绘画上的反抗与回应,这不是一位在上帝指引下的女英雄、也不是一位风情万种的色诱女郎,只有复仇能激发出如此刚毅果断的屠宰。

《埃及艳后之死》(Cleopatra),1633-5117 × 175.5 cm

因此,犹滴更像是画家的复仇女神,阿特米希娅用这样一张进入艺术史的绘画,将同是画家的塔西钉在了强奸犯的耻辱柱上,堪称是用画笔完成了一个永恒的复仇。除此之外,阿特米希娅也尤为钟爱各类女英雄的题材,包括埃及艳后、罗马贞女卢克雷齐亚等等。相比较而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力、激情、甚至略带凶悍,这成了阿特米希娅因此而闻名。

在佛罗伦萨生活,也使得阿特米希娅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她的画令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赞赏不已,进而令她在1616年成功加入了著名的迪赛诺艺术学院(世界上第一个美术学院的第一名院士),从此,阿特米希娅以一名职业画家的身份生活。

《自画像》 约1615年-1617年

然而,私下里,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因为斯蒂亚特西背负了无数债务。他们在五年内生了五个孩子,却只有两个幸存。1618年,她与弗朗切斯科·玛丽亚·马林吉(Francesco Maria Maringhi)展开了热情洋溢的婚外恋。但佛罗伦萨不是她的终老之地,由于没能完成美第奇家族的委托,面对柯西莫二世的愤怒追捕,她再次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

离开佛罗伦萨,阿特米希娅先回罗马投奔父亲,继而前往威尼斯,再跑到西班牙统治下的那不勒斯。最后,虽然抱怨当地物价过高,但她还是在那不勒斯定居了25年。一座欣欣向荣的小工作室在这浪漫的海港都市开张了,由她和女儿普鲁登扎(Prudenza)共同经营打理。这一时期的作品,相比较她年轻时少了许多血腥和愤怒,在商业化的浪潮摸爬滚打中,她订单上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可谓是备受当地人青睐。

《苏珊娜和长老》,1652年。布面油画,200.3×225.6厘米。

命运倒成了一个循环:我们现存最后一张阿特米希娅的作品,正是她17岁最早的那一题材《苏珊娜与长老》。相比较17岁那个少女充满恐惧之情,整幅画面排斥和能量更少,苏珊娜更像是一位神圣的贵妇在与两位长老论道,身体也没有丝毫裸露之感。也许年岁的增长,为人父母的经历带来了心理上沉静与勇气,亦或者养家糊口的生活,令她开始更为客户的口味着想——毕竟所有的画都是要挂在特定场地做装饰使用。

《自画像》1638年 阿特米希娅

尽管阿特米希娅去世的确切时间并不清楚,据认为很可能是在1656年那不勒斯瘟疫期间,但她60岁的年龄在当时堪称高寿。她最后的日子过得不错:唯一幸存的孩子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她本人备受欢迎,甚至还跟伽利略保持着友谊。

毫无疑问,她可以跻身为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俗一点说:她少女时期的作品就已经被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统治者们所青睐,其中甚至包括柯西莫·美第奇二世这种专业的艺术赞助人。

因此,若总是在艺术史中刻意强调她女画家的身份,甚至有点不公平:毕竟她的成就不是靠性别,而是凭本事。

数学与生活的小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穷人的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的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数学。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在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1 支持 0 反对 2009/01/29

华罗庚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鬼子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 《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罗马神话第三代神的妻子是谁?

罗马神话中第三代神王朱庇特的妻子是天后朱诺。

朱诺是罗马神话里的天后,婚姻和母性之神,罗马十二主神之一。朱庇特之妻,集美貌、温柔、慈爱于一身。被罗马人称为“带领孩子看到光明的神祇”。对应希腊神话中的赫拉。

朱诺在触碰了花神佛洛拉特别栽种的神奇药草后,朱诺便怀上了战神玛尔斯。他是一位非常好战的战神,常常披着山羊皮的斗篷出现在战场上。正因为如此,山羊皮的斗篷竟成为了罗马士兵最喜爱的装束。

罗马人常在卡皮托尔山丘上朝拜朱诺、朱庇特,以及智慧与艺术的女神密涅瓦。每年的3月1日,他们都会举行主妇节来纪念这位总是披着羊皮斗篷的女神。

罗马帝国的军队和士兵在各个殖民地的地位如何?

在共和国早期,执政官负责从合格的罗马公民中征集军队以及指挥作战;从盖乌斯·马略和苏拉时代开始,罗马军队的控制权开始与政客们的政治野心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共和国末期的“三头政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内战,并最终导致共和国的倾覆。在帝国时代,军队成为罗马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支持或发起的篡位事件层出不穷,在某种意义上为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一系列转变反过来导致了罗马军队构成、性质以及地位的变化。

附图,图拉真柱的罗马军团浮雕印

罗马军队的变革

罗马军队最初的军事力量来源于“罗马人(罗马公民)”,只有拥有公民权的人才被允许加入罗马军团。直到公元前2世纪,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所有的军团士兵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

但是连年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杀掠,导致罗马的自耕农(早期军团士兵的主要来源)要么死于战火,要么因长期征战导致土地被兼并,再加上奴隶制的发展使得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盖乌斯·马略在公元前107年当选执政官后,对罗马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这些改革包括:放弃难以为继的财产资格限制,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此举解决了兵源匮乏的问题;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军队组织固定化与正规化。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在随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军队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共和国历经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和庞培的内战、后三头同盟以及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之间的内战,军队效忠的不再是他们军旗上所写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罗马军团的构成以及地位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战争爆发,执政官担负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军队的职责,而后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罗马迅速向外扩张之后,临时募集的军人逐渐转为职业军人,紧接着军人的地位开始快速提高甚至成为领导阶层,“罗马军团”也从短期的临时组织转变为长期的正规组织。

罗马公民所出身的军人就是俗称的军团兵(拉丁语:legiones),而那些没有公民资格出身的军人所构成的部队就被叫做支援兵(拉丁语:auxilia)。他们的招募方式都分为两种,募兵和征兵。罗马军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靠募兵就能招收到足够的士兵,而征兵是在募兵招收不到足够的士兵时才使用的辅助手段。辅助军团的士兵则由行省居民(未获得罗马公民权的行省住民)组成,他们在退役后会得到罗马公民权,成为“罗马人”。

附图,现代模拟的罗马方阵兵

共和国早期,罗马军团的军饷较普通公民的薪水略低(大约每三天两个狄那利斯银币,而罗马的非技术工人大约每天一个狄那利斯银币),但军人不必纳税,罗马政府也提供居住、健康、教育、社会福利和公共运输的等福利。退伍后,罗马军团的士兵会得到一片土地或者一笔退休金,或者集体参与新的殖民都市的建设计划,在工程期间获得薪水并在完成后拥有私人地产(私人住宅的兴建须自费)。

在共和国晚期到帝国的疆土大幅扩张之际,罗马政府有能力给军队提供相当庞大的资源。然而从公元2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的发展陷入停滞,帝国逐渐不能承受越来越高的军费,因此帝国以物质利益吸引北方的日耳曼人进入军队,而公民从军的人数大大减少。军事规模和军费的大幅增加使得帝国征收各种名目的税收,这使得帝国的人民大量外逃或者因缴不出税金而变成奴隶,最终帝国在这种恶性循环下走向灭亡。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古罗马军团的编制是怎样的?

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组织是小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

每个小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排。百人队原先为一百人,后来改为60至80人。每个成年兵小队只包含一个百人队。鉴于由一名军官(百人队长)来指挥一百人的队伍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后来减少了人数,但百人队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

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营,由450至570人组成,其中有120至160名少年兵,还有相同数量的青年兵和壮年兵,60至80名成年兵,另加一队30人的骑兵。大队里的骑兵很少跟大队一同作战,而是自己合起来组成较大的骑兵队伍。

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