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答题,古代科举的场面是怎样的?
科举答题,古代科举的场面是怎样的?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中国古代的高考,发端自隋朝,到唐太宗形成了雏形,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又增加了殿试,并且还产生了武举。不过那时的正规名称不叫高考,而是叫进士科举。
隋唐时期,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此后的科举制度逐步丰富、渐渐完善,一直到了明朝才真正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此时科举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考试制度的完善为何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阶段?因为这也是一项大规模的国家行动,所以牵扯到有关的各个方面。
考生和主考官就像现代的警察与小偷,一直进行着智力的较量。考生为了取的功名,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层出不穷;主考官则为了保证考试结果的公正客观性,想尽一切办法来堵塞漏洞。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从宋代开始,建立了一系列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
(一)锁院制度:
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二)弥封制度:
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三)誊录制度:
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四)别试:
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虽然在宋朝,应该说是制度完善的突飞猛进阶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最多。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在赵匡胤“重文抑武”的思路指导下,赵家天下对文人太好了。首先执行的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样一来,文人士大夫能够抛却许多顾虑,畅所欲言了。除了政治待遇,官员的经济待遇也十分优厚。同时每批次科举招收人数是唐朝时的许多倍。这么一来,大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削减脑袋往里钻,那才叫是个弱智呢。
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时代时间(年)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人)唐朝290268744828宋太祖171518813宋太宗2181487186宋真宗25121760147宋仁宗41134561351
由上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每批次录取人数,大大高于唐朝。
下面我们就对宋朝的一些高考中出现的奇葩事进行一个大盘点,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一、文状元比拳脚产生
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这场考试让赵匡胤为了难。为何?因为北宋初年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来自山西的王嗣宗和另一个考生陈识在同一时间里交了卷。
看着交上来的两份卷子,粗通文墨的赵匡胤不好判定谁优谁劣,但既然能当皇帝,那临场机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他马上想出一个主意来——让他俩对打,谁胜状元就是谁的。结果王把陈揍趴在地上,以武力取得了文状元的头衔。这事载于《玉照新志》。
此事过后,赵匡胤想,大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然有文状元,那么没有武状元也是一大缺憾。于是后来在承袭唐朝武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武举制度。
宋代武举与文举一样为三级考试制度, 即解试、省试和殿试。武举着重于骑马、射箭、马战、弓力和器杖方面的训练,还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军事体育的教学。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这个名词,之前都叫武举、武进士来着。后来在宋朝有了武状元。
由文官考试催生出武状元来,这么看来陈识的揍没有白挨,至少为朝廷的科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因为是弟弟,状元旁落
公元1024年,朝廷举办了惯常的科举考试。但因宋真宗刚去世不久,按惯例不举行殿试,会试什么名次就是什么名次。
在这次会试中,有一对兄弟同科参加考试,他们的成绩比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苏澈兄弟俩的成绩都好。弟弟宋祁高居第一,哥哥宋庠屈居第三。
主考官把评选结果报给皇上后,当时临朝称制的太后刘娥对主考官说:“文章高下我看不懂,但有一个问题我还是得说说。”
这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诗人晏殊,一听太后这话,吓了一跳,难道刘太后怀疑我有作弊行为?于是就谨慎的问太后是什么问题。
刘太后说:“历代都讲究尊卑,当弟弟的哪儿能排在哥哥前面?”
晏殊这才松了口气,原来是这事。回禀道:“太后说的是,那就把宋庠提为第一,宋祁换到第三。”
刘太后又说:“我听说这个宋祁这个人有点轻浮,你看……”
晏殊一愣,心想这点小事您都知道?看来老太婆消息很灵通,以后我们做事真要小心点了,就问太后该排第几。
刘太后说:“这个人文才还是不错的,就放在第十吧。”
就这样,皇榜出来了,宋庠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人称“二宋”,又有“双状元”之称。
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宋史·卷二八四·列传第四十三 》)
三、苏轼做了千年老二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要参加第二年的京城应试。
这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当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答题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判卷时欧阳修却把此答卷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说的不错,苏轼后来果然独步天下。而且不光是文章,他简直就是一个全才。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但就是这么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才,却因为主考官的一念之差,错失状元头衔,做了千年老二。也就是苏东坡为人旷达,不拘一格,否则不得郁闷终身?
四、宋仁宗扩大招生规模
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景佑元年仁宗初亲政,是年诏曰: 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选举志》)
这个制度是这么来的呢?原来宋仁宗登基之后看到常年考试、屡试不中的举子很是落魄,于心不忍,于是特下诏书,凡是考进士科过5次,年过50的,其他诸科考过6次,年过60的,进士科经过殿试3次、诸科经过5次,外加真宗朝御试没合格的举子,都可以免试,直接当官。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各地举子们听闻以后,纷纷来到京都开封,踊跃报名为国效劳。后来此举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朝廷冗员增多,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结语: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其合理性。主要是为那些寒门出身的饱学之士提供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以便更好的为朝廷服务。
一开始这些学子们饱读了诗书,觉得可以以自己的才学造福黎民了,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读。因为天下是皇帝的,皇帝使用他们就是来为自己的天下服务的。
在这一点上,包括圣人都崴过脚。因为孟子有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说民众的地位、国家的利益均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老百姓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朱元璋看到这种言论后,大怒。最后竟至于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撤出。
既然古代的科举本身就是在为皇帝选服务生,所以说,出现上述情况都纯属正常。因为人家在选家奴,要执行什么样的标准他们自己当然说了算。
类比起来,我们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都是给人才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但毕竟服务对象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的仁人志士终于有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大家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待遇如何?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三年一次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而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没有任何从政经验,朝廷不会直接派去当地方的父母官,而是先安排到翰林院实习积累经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副厅级秘书),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虽然官小,但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以后升迁机会和速度都非常快。
状元举人榜眼探花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三甲的?
科举制完善后分成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书生(第二级府试)、秀才(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科举)、举人(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字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字榜眼)、状元(宋代之后,殿试第一名字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数名。一甲的第一名字叫做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字叫做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事实上是殿试的末等。

因而,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的“三甲”,并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殿试中榜举人之中的第三等的。因此在古代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则是头甲的第一、二、三名。
考入状元就相当于取得在官府做官的一个居留证,做官是早晚事儿。考入状元以后实际要干什么,当哪些官,也要遵从皇上的计划方案。从史籍中记述能够看得出,状元所当官衔,一般都说七品知县,许多都被分到翰林院,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早朝。
状元一开始基本上是被分得翰林书院,使他来磨脾气,从最底层渐渐地磨练,假如搞好的话会渐渐地往上走,工作中十年就可以当个侍郎。唐朝宰相房玄龄就这样一步一步来到宰相之位。最终能当上什么样的官或是要依靠自己勤奋,考入状元仅仅一个开始。

明代的科举、会试第一场全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一般分成六段,第一句切入点,几句承题,随后是阐述为何,篇末用小结,语法规定层递。一般以四书五经里边的文句作为题型,而内容要用圣贤贤才的文言文编写。
因为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清代的科举制也发生了更改。在1888年,清代初次把社会科学作为考试试题,之后又提升了经济发展学科。到1906年,科举、会试禁考。之后清代又开设学系,作为全国教育的最大行政单位,此后教育从礼部中独立。此后,中国持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宣布终结。

会试监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出任,殿试则由皇上亲自主持人,发过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举人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般逐层选拨,苛刻竟争。
许多人觉得状元是一种官衔,其实不是。纠正一下咱们的错误观点,中了状元只有说你拥有一个当高官的资质。对于你的官职究竟怎样,还得看皇上器重。但是,一般能成为状元的,皇上必然器重,做高官的概率也非常大。在这里,咱们主要剖析文状元。
现如今的在校大学生,等同于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涉足,随后根据各种各样选拨,最终才可以进到高校。在这里一点上边,和古时候的书生有得一拼。

可是假如把在校大学生真实在古时候,很有可能就连书生都考不过。但是书生对于古时候,学历等同于如今的高中学生,可是专业知识量起码是硕士研究生。
古时候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开在各层面行业都有所建树以外,仍在某一方面拥有 十分高的功底。假如按照这样的对比,咱们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很有可能相对应于他们的这一等级。
中国古代连中三元者都有谁?
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铜钱或三个元宝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部分连中三元者简介
钱棨 (1743年—1799年),字湘(舟令),一字振威,号湘舲,清朝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乡试第一中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京参加会考,连续摘下会元和状元,连中三元,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商辂连中“三元”,到钱棨连中“三元”已相距336年,乃清代第一人,乾隆皇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以示庆贺。 钱棨曾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兼任太子师傅,在上书房行走,后为云南学政、云南乡考官,官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云南任上,葬于吴县胥口香山。
戴衢亨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 嘉庆十年(1805)起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 。卒年五十七 。《毗陵画徵录、知鱼堂书画录》 。 其叔均元,字修之,乾隆进士,嘉庆时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又拜文渊阁大学士。叔侄相继为枢相,数司文柄。戴衢亨与父亲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和兄长戴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 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陈继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处,他办事公正廉明。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兴文的事情。尤以兴修水利,深得民心。 陈继昌善书法,有书法大家风范。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另有文《殿试策》。
黄观 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牺牲了自我。早在朱棣起兵之初,黄观在其起草的讨伐文告中,就痛斥朱棣的所为,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南下,京城危机,黄观奉旨离开南京,去安庆一带招兵。结果,在他返京的路上,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妄图抹杀他辉煌的历史。
王曾 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张又新 (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应辟为广陵从事。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申州刺史。终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宋庠 (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甲子科状元。初仕擢大理评事,通判襄州,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又迁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舆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范仲淹变法失败,召回任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舆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改知亳州,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最后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谧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孙何 〔公元九六一年至一〇〇四年〕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真宗景德元年,年四十四岁。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与丁谓齐名友善,号为“孙、丁。”王禹偁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等,闻于时。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将作监丞,通判陈州。累迁两浙转运使。景德初,判太常礼院,命知制诰。以疾,卒于官。何著有文集四十卷,驳史通十馀篇,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孙何,北宋大臣,荆门人,是荆门知军孙镛的长子。与其弟孙仅、孙侑合称“荆门三凤”。
古代有哪些名人参加过科举考试?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当他那字字珠玑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却如同废纸一张。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韩愈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是“若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