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名将,三国武陵名将?
蜀国名将,三国武陵名将?
1、沙摩柯(摩沙柯,在刘备作为汉帝的时期稳定了南蛮,在刘备讨伐东吴时期表现活跃):出生于武陵,222年去世。
沙摩柯(?-222年),东汉末三国时期五溪蛮首领。汉章武元年(221年)初,为报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刘备亲自领兵攻孙权,以金锦爵赏诱沙摩柯助战。章武二年(222年),吴大都督陆逊以火攻破刘备,率诸军齐击,汉军四十多个营寨被攻破,沙摩柯在大乱中匹马奔逃,被乱军杀死。
2、胡期恒(元方):出生于湖广武陵。
胡期恒,字元方,湖广武陵人,清朝官吏。祖统虞,明崇祯末进士。国初授检讨,官至秘书院学士。父献徵,自荫生授都察院经历,官至湖北布政使。
3、相单程:出生于武陵郡沅陵。
相单程,东汉武陵郡沅陵人。东汉建武年间,被公推为五溪少数民族领袖。
4、廖立(字公渊):出生于武陵临沅。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荆楚一带的奇才。刘备的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吕蒙偷袭后,廖立脱身奔归刘备,刘备不责备廖立,任他为巴郡太守。但是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先帝(刘备)一再失策、导致荆州覆灭、关羽身死、夷陵之败损兵折将等等,他还诽谤众臣,最终廖立被废为民,最后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廖立郁郁而终。
5、杨鹤(修龄):出生于武陵,1635年去世。
杨鹤(~1635年),字修龄,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明朝末年大臣,杨嗣昌之父。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授都御史,累迁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围剿李自成不力,下狱论死。
6、官员潘京(潘京):出生于武陵汉寿人。
[晋]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也。弱冠,郡辟主簿,太守赵廞甚器之,尝问曰:“贵郡何以名武陵?。
7、伍朝(世明):出生于武陵汉寿。
伍朝,字世明,武陵汉寿人也。少有雅操,闲居乐道,不修世事。性好学,以博士征,不就。
8、雷满:出生于朗州武陵,901年去世。
雷满(?-901年),字秉仁,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市)洞蛮,唐末割据军阀。为人凶悍骁勇,文身断发。高骈节镇荆南,隶于麾下。高骈移镇淮南,雷满袭杀广陵刺史崔翥,占据朗州。唐昭宗以澧、朗二州为武贞军,授节度使。光化元年,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光化四年(901年),卒,其子雷彦恭自为留后。
9、龚祈(孟道):出生于武陵汉寿。
龚祈,字孟道,武陵汉寿人也。
10、冀元亨(惟乾):1482年出生于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1521年去世。
冀元亨(1482年-1521年),字惟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11、画家髡残(石溪、白秃、石道人,山水、与石涛合称“二石”,“清初四画僧”之一,代表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松岩楼阁图》等):1612年出生于湖广武陵,1692年去世。
髡[kūn]残(1612-1673),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12、杨超曾:1694年出生于湖南武陵,1742年去世。
杨超曾(1694—1742),字孟班,谥文敏,清武陵(今湖南常德鼎城区)人。
13、赵慎畛(字遵路,号笛楼,又号蓼生):1761年出生于湖南武陵,1825年去世。
东吴四英将谁更胜一筹?
首先说下,五虎和五子都是根据陈寿《三国志》五人合传演化而来,当时并无此叫法。分别是《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和《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而东吴四英将则更晚,首先是晋朝陆机【陆机是陆逊孙子】在《辩亡论》中把四人并提,而四英杰的说法出自南宋的《容斋随笔》。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三国历史的挖掘,大部分人对这些先贤的事迹都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做过多重复了。
张辽·关羽·周瑜首先,把三个阵营的NO.1拉出来对比一下,这三位在各自的阵营第一应该没有争议,对应的彪炳史册的事件分别是:威震逍遥津,威震华夏,赤壁之战。
一,张辽和周瑜是防御,关羽是进攻。明显进攻难度更大。
二,张辽以合肥7000人对孙权十万,但孙权的军事实力很渣。且无第三方干预。
三,关羽荆州军约5万,曹仁方面约有2万,于禁七军约3万,徐晃和曹操后续援军,以及合肥张辽援军总数应不低于5万,有第三方干预,吕蒙偷袭,吴兵应不低于3万。曹操方面名将有于禁,曹仁,徐晃,以及未能及时赶到的张辽,且曹操亲赴前线,五子中有三位,以及甚至有可能超越五子的曹仁。东吴四英吕蒙和陆逊参战。
四,周瑜赤壁之战,孙权和曹操几乎都是精锐尽出,兵力方面周瑜3万,曹操方面出入较大,不可能演义的70万,但也不会太少,大部分考证认为约有15万左右。有第三方干预,刘备荆州军约有2万,牵制曹军。
五,张辽、周瑜胜利,关羽失败被杀。
六,规模:合肥是局部作战,规模最小,且持续时间短。樊城是大型战役,汇集总兵力超20万。赤壁之战是举国之战,兵力,影响都很大。赤壁>樊城>合肥.
七,战果:张辽威震逍遥津,双方没有土地城池的得失。关羽威震华夏,但最后战死,丢荆州三郡。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丢荆州六郡。
综上来看,三方对比,张辽的合肥之战规模,影响都是最小的;而赤壁之战改变了天下的走势,影响最大;樊城之战,影响了蜀汉的走势,间接影响天下走势。综合来看:周瑜>关羽>张辽。
统帅VS战将其实,让五子和五虎对比可以理解,但拿东吴的四英跟前两家比可比性不大,毕竟五子和五虎更偏向于战将,而四英更偏向于统帅,所以魏蜀对标四英的应该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跟五虎和五子对比,东吴更应该出12虎臣。但12虎臣无论对五子还是五虎都差一点。但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为何魏蜀都只出一个人?司马懿,诸葛亮,而东吴一下就要四个呢?
这个问题主要出在年龄上:周瑜36岁,鲁肃46岁,吕蒙42岁,陆逊63岁。只看年龄可能还不太直观:
赤壁之战(208年),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司马懿29岁。
210年, 诸葛亮29岁,周瑜卒, 司马懿31岁。
217年,诸葛亮36岁,鲁肃卒, 司马懿38岁。
220年,诸葛亮39岁, 吕蒙卒, 司马懿41岁。
234年,诸葛亮卒, 陆逊51岁, 司马懿56岁。
245年,诸葛亮卒11年,陆逊卒, 司马懿67岁。
251年,诸葛亮卒17年,陆逊卒6年,司马懿卒。
通过上面可以看到,诸葛亮活了54岁就熬走东吴3个半了,而司马懿熬过了所有。所以看起来东吴有四英,但在另外2国一个统帅就搞定了。
宗室和外姓既然东吴四英和另外2对可比性不大,那就先排除。而五虎却又明显强于五子,这一点并非是说真的五虎的能力强于五子多少,而是一个客观原因,
曹魏的宗室力量过于强大了。最厉害的莫过于八虎骑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曹纯。所以《三国志》里经常出现的是,曹仁督某某,夏侯渊督某某,这个某某中大部分包含五子,甚至五子其中的两三个。所以五子这些外姓将领的发展必然受压缩,与之相反的是,
蜀汉几乎没有宗室,所有大将都是外姓,比如荆州这样的重地,在曹魏必然派宗室重臣镇守,比如曹仁,而蜀汉不得不交给关羽这个外姓将领,所以关羽才能大放异彩。五子在魏国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东吴宗室较弱,而且东吴的门阀世家实力较大,宗室和世家,世家之间都相互牵制,也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那东吴的4个统帅对比魏蜀的5个战将,不具有可比性,而东吴的十二虎臣明显弱于五子和五虎;而五子却又明显弱于五虎,所以从战将方面来看,五虎上将应该是最厉害的一个团队了。
胡侃解密三国!
三国演义蜀国的五虎上将排名?
肯定是合理的,关羽跟刘备的关系是经受了长期考验的,特别是他被曹操俘虏以后得到了异于常人的优待,但是他放弃了这些,又逃回到穷困潦倒的刘备身边,跟随他一起创业,这份忠诚是千古以来的佳话。而且,关羽在刘备集团中一直都是二老板,是刘备最重要的创业伙伴,他在集团中一直都有自己独立的势力和班底,是刘备集团最大的股东,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直都拿“桃园三结义”来解释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事实上他们是合作创业的模式,刘备有一个“疑似皇族”的金字招牌而又胸怀大志,关羽有武艺,张飞有钱,对于出身社会底层,又没有士族背景的三兄弟来说,合作创业是最好的模式,汉末的各路军阀没有一个不是士族豪强或者朝廷显贵,起点都比较高,像刘备等人想要在乱世中割据称雄,成为军阀,刘备的“疑似皇族”的身份非常是重要的,没有这个身份做依托,关羽张飞就是没有任何政治合法性的平民草寇,而刘备想做一番事业,没有张飞的银子和关羽的勇武,也根本无从谈起,所以,他们这个组合成为合作创业的最佳典范,不论是凭功勋,地位,实力关羽不仅配得上“五虎将”第一的称号,而且,假如他能够活到刘备称帝,封异姓王的可能都有
为何东吴十二虎臣却如此忠勇?
东吴十二虎臣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他们中也有从别人那里投靠过来的,甘宁18岁任蜀郡丞,然后投靠刘表,再投黄祖,在孙吴与黄祖的交战中,还射杀了凌统的老爸,甘宁投靠东吴后,凌统还念念不忘要杀他,都被孙权和吕蒙阻拦了。
他们对孙吴忠勇,有几点原因。
一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东吴三位君主,孙坚、孙策和孙权,都是明主。个个礼贤下士,重用能臣,只要你有能力,在他们手下做事,一个都不会吃亏。而且这三人都志向远大,不是窝囊的废物。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既然已经遇到了明主,为什么不卖力做事呢?
二 这些人一跟就跟对人了,孙坚、孙策都太会带兵,太能打,把别人都打趴下了。如果被打趴的是孙坚孙策,估计他们也大多也会投降。
三 这些人里没有一个被擒过,陈武直接战死,董袭船被吹翻被淹死;陈普、黄盖、甘宁、潘璋自然死亡;丁奉老死;其余的病死。 他们都没有被抓,就不用面对:降则生,不降则死的生死考验。只有在这种生死关头,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本性。 吕布被抓,就向曹操摇尾乞怜,但曹操还是杀了他;吕布的部下陈宫就对吕布大翻白眼,曹操几次求陈宫投降,陈宫却宁死不降。 被抓的人,别人问你愿生,还是想死?然后再给你台阶下,投降还可以做大官。给你时间考虑,而在这段时间里,人心的起伏会有多大?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 一些忠烈的人会考虑原先的主人是不是好的?对自己怎么样?如果对自己好,那自己没有反叛投降的立场,道德良心上过不去,所以被抓后选择死。比如被关羽抓的庞德。 主子不好的,只要被抓,只要有人劝降,大多都会投降。比如张辽。 还有的只要能善待自己的,也选择投降,比如于禁。 东吴这十二虎臣,如果被抓,他们的主子对他们那么好,他们没有叛变投降的立场,估计会选择死,保持忠烈的声名。
但他们都很幸运,毕竟没有经历过这种考验,如果真被抓了,还能保持忠勇的美名吗?人心的变化谁能琢磨透彻?
他们的兵器和马都是什么?
刘备:雌雄双剑,的卢马 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马 张飞:丈八点钢蛇矛,乌燕马 赵云:龙胆枪,青釭剑,白龙驹 马超:天狼枪,血汗马 黄忠:龟背刀,李广弓,青枣马 魏延:鬼头刀,白石马 姜维:蛇信枪,大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