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 80 周年, 毒气吞噬的抗战铁军:武汉会战期间阳新血战真相
汤公泉的土地上,中国守军的鲜血染红了每一寸土壤。
1938年9月26日清晨,湖北阳新县排市镇汤公泉的山谷被炮火撕裂。日军十多架山野炮、重迫击炮将山头炸成焦土,骑兵沿北侧山谷疯狂突袭,千余名步兵从东北两面轮番冲锋。山顶的战壕里,中国守军杨鸿元团的士兵们用血肉之躯死死抵住进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排市若失,阳新必亡!”这是第60军184师接到的死命令。他们不知道,8天后,这片阵地将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化学武器屠杀场之一。
一、战略咽喉,武汉的东南屏障
1938年夏秋之交,武汉会战进入白热化。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成为日军志在必得的战略目标。日军兵分三路,其中南路主力沿江西瑞昌向西南突进,直扑阳新县排市镇——这里正是扼守武汉东南门户的咽喉。
阳新的地理位置堪称天险。富水河穿境而过,形成天然防线,排市周边层峦叠嶂的地形,构成阻击日军的理想战场。一旦日军突破此地,便可沿公路直取阳新县城,进而威胁粤汉铁路,对武汉形成合围。
奉命驻守此地的,是滇军精锐第60军184师。这支部队非同寻常——它是在台儿庄战役后,由各师幸存老兵整编而成的“钢铁之师”。师长张冲深谙山地战法,士兵多为历经恶战的老兵。
“打仗只要你不怕敌人,敌人就会怕你。”张冲常这样激励官兵。这句话很快将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得到验证。
二、鱼笼战术,滇军的山地智慧
9月下旬,日军第9师团主力万余人,配属伪军部队,如潮水般涌向排市。面对装备精良的强敌,184师亮出了杀手锏——“鱼笼”战术。
师长张冲的布阵极具匠心:
纵深防御:部队沿富水南岸构筑三层纵深阵地,从木鱼墩、箕心脑延伸至牛头山。
火力伏击:机枪火力点巧妙布置在斜面,专等日军进入400-600米死亡射程才开火。
弹性抵抗:采用“移动点射”战法,白天隐蔽,夜间逆袭,最大限度保存实力。
9月12日,日军利用夜色潜入1085团与1088团阵地结合部。天亮时,数百日军被孤立在箕心脑高地。张冲立即调集山炮猛轰,步兵围歼,日军这支奇袭部队被全数歼灭。
战斗日志记载:“敌屡攻屡败,伤亡甚重。”滇军凭借地形与战术,将日军钉死在排市阵地近20天。
三、汤公泉,血肉磨坊的十日
战役焦点很快聚集在汤公泉——这片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高地,成为中日两军反复争夺的“绞肉机”。杨鸿元团长率领的部队,在此谱写了最悲壮的篇章。
9月26日:日军集中炮火覆盖阵地,骑兵突袭被击退后,步兵发起波浪式冲锋。守军依靠岩石掩体,用手榴弹和刺刀打退敌人。
9月27日:日军增援猛攻南侧阵地。激战整日后部分阵地失守。杨团长亲率预备队乘夜逆袭,血战夺回失地。
9月28日:汤公泉阵地移交友军第14师134团张营。但日军随即发起总攻,毒气首次登场:14时,白门楼守军一个连遭窒息性毒气袭击,全体壮烈牺牲。
10月4日:惨绝人寰的一幕上演。日军在久攻不下后,竟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黄色、绿色、黑色的毒雾吞没了汤公泉阵地。史料记载:“驻守汤公泉的抗日军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汤公泉每一寸土地。”
当地至今流传:战斗结束后,山泉水流淌了三天三夜都是红色的。
四、化学武器,被掩盖的战争罪行
阳新战场上的毒气攻击绝非孤立事件。1938年9-10月间,日军在富水两岸系统性地使用化学武器:
9月28日:白门楼阵地遭毒气弹袭击,一连守军瞬间全体殉国。
9月30日:和现、袁邹阵地被黄、绿、黑三色毒烟笼罩,守军中毒伤亡惨重。
10月4日:汤公泉守军在毒气中全部牺牲,日军趁机占领阵地。
这些暴行被日军严密掩盖。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只展示“占领排市的竹岛部队”的威风,对毒气只字不提。直到近年历史学者挖掘档案,才逐渐还原真相。
化学武器的使用暴露了日军在常规作战中的挫败。一个师团被一个师阻挡30余日,彻底打乱了其“速占武汉”的计划。
五、历史回响,未被遗忘的牺牲
今天走在阳新排市镇,战争痕迹依然可见:
汤公泉战场遗址旁,当地村民仍能挖出锈蚀的刺刀与弹壳。
2015年调研显示,多数中老年人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当地精英持续呼吁保护抗战遗址,但面临资金短缺、意识薄弱等困境。
“我爷爷说,仗打完那年,山上的土都是黑红色的。”一位排市老人回忆道。77年过去,这份记忆依然灼热。
184师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以近万官兵伤亡的代价,阻滞日军30余日,为武汉机关、工厂、学校西迁赢得宝贵时间。10月25日武汉弃守时,城内军民已基本撤离,避免了南京大屠杀的悲剧重演。
2016年,阳新县排市镇的田野考古队挖出一顶滇军钢盔,旁边散落着三枚未使用的手榴弹。附近老人默默上前,捧起钢盔低声说:“是杨团长的人...”77年前那场惨烈战斗的记忆,仍深植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
阳新百姓用生命印证了张冲师长的话:“不怕敌人,敌人才会怕你。”当最后一位幸存者离世,山间的战壕与无名墓碑,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