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排面”背后,看见昂扬复兴的力量|时评
八十年前,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牺牲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八十年后,天安门广场旌旗猎猎、步伐铿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中国排面”,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昭示着,人民军队的精气神始终是穿越历史、砥砺前行的制胜密码,更是我们昂首迈向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
受阅方阵中,官兵们踢正步时步幅毫厘不差,握钢枪时手臂稳如泰山,敬军礼时目光坚定如炬。这不仅是队列动作的精准,更是“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绝对忠诚的外在彰显。从抗战时期八路军“夜袭阳明堡”的果敢、新四军“血战刘老庄”的壮烈,到新时代受阅官兵“练为战、战必胜”的坚守,人民军队的精气神,始终锚定对党忠诚、为国为民的根本方向。
这种忠诚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抗战岁月里,无数先烈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就义,只因坚信共产主义能救中国。今天的受阅官兵在训练场摸爬滚打、精益求精,只因牢记党和人民的信任不能辜负。从老战士胸前挂满的勋章,到年轻官兵黝黑脸庞上的坚毅,跨越八十年的精神传承,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军队的精气神,根在忠诚、魂在信仰。正是这份忠诚,让人民军队成为党和人民最可靠的“钢铁长城”,在任何风浪面前都坚如磐石。
战场上的胜利,先胜在精神,再胜在实力。受阅队伍中,信息化装备方阵铁甲奔流,多军种协同演练默契高效,年轻官兵朝气蓬勃却不失沉稳。“中国排面”的背后,是一流军事素养与昂扬战斗意志的完美融合,是精气神与硬实力的同频共振。
回望抗战,我们曾以“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加大炮”,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彰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敢打必胜”的内涵。当下,人民军队已迈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但这份刻入骨髓的战斗精神从未褪色。受阅官兵在训练中挑战极限、在演兵场上磨砺锋芒,把血性胆魄融入每一次战术协同、每一次装备操作。这一精气神让人民军队不仅有“硬装备”的支撑,更有“硬作风”的保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时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受阅官兵的精气神,既是人民军队的精神名片,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奋进的精神坐标。八十年前,中华民族用团结抗战的精神洗刷了百年屈辱;如今,我们正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更需要这股精气神的感召与引领。
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攻坚克难到科技创新领域的敢为人先,从执行维和任务时的“逆行出征”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扎根奉献,人民军队的精气神,早已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亿万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当看到受阅官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无数人心中涌起的是自豪更是“加油干”的豪情。复兴之路不是一片坦途,但只要我们像人民军队那样坚守信念、团结奋斗、敢于胜利,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胜利之光昭昭,复兴步伐铿锵。80年后的“中国排面”,既磅礴绽放着人民军队的精气神,也吹响了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嘹亮号角。这股精气神,是穿越历史的火炬,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擎起这精神之火,以钢铁般的意志、磐石般的信念、冲锋般的姿态,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毅笃行、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