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联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在京举行
7月31日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
关学曾,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北京琴书创始人,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关学曾和众多的穷苦艺人一样,成为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一步登天,他思想进步,勤奋好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带头说新唱新,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北京我是第一个演的新段儿”。说新唱新成为关学曾毕生的追求。
在北京市文联的倡导下,1951年和1952年,关学曾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关学曾便把“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别致新颖的独特调式定名为“北京琴书”,从此成为北京重要的曲艺曲种,得到观众的厚爱。
随后,关学曾先生参与了北京曲艺团和北京曲剧团的组建。1961年,关学曾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着对党,对人民,对曲艺事业的无比忠诚,关学曾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北京琴书的创作表演中。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歌唱,他的身影走遍了大江南北,用他那时而清爽奔放,时而洒脱活泼,接近口语,如叙家常、如数家珍的独特风格,把曲艺文艺轻骑兵和寓教于乐的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关学曾审时度势提出了“5分钟艺术”的观念,如《长寿村》、《怕婆村》、《礼尚往来》都是5分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
1996年10月开始,关先生率领京城众多艺术家,开展了“曲艺进校园”活动,开了全国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先河。曲艺进校园的首场演出在北京大学举办,关学曾先生在表演之后还邀请几位留学生上台,教他们打鼓,让他们亲身感受鼓曲艺术的魅力。
2006年8月,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授予关学曾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年9月,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北京市文联党组研究决定授予关学曾“北京市文联德艺双馨楷模”称号。这是对关学曾先生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认可,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完美总结。
在当晚的专场演出上,北京琴书、相声、梅花大鼓、山东琴书、单弦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轮番登场。李金斗、李建华、种玉杰、王玉兰、许娣、洪宗义、王树才等在京艺术家以及来自济南的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王萌为现场以及观看网络直播的观众朋友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曲艺节目。
纪念活动在关学曾先生之子关少曾演唱的歌颂北京新变化的北京琴书小段《小风车》中圆满结束。
7月31日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
关学曾,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北京琴书创始人,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关学曾和众多的穷苦艺人一样,成为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一步登天,他思想进步,勤奋好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带头说新唱新,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北京我是第一个演的新段儿”。说新唱新成为关学曾毕生的追求。
在北京市文联的倡导下,1951年和1952年,关学曾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关学曾便把“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别致新颖的独特调式定名为“北京琴书”,从此成为北京重要的曲艺曲种,得到观众的厚爱。
随后,关学曾先生参与了北京曲艺团和北京曲剧团的组建。1961年,关学曾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着对党,对人民,对曲艺事业的无比忠诚,关学曾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北京琴书的创作表演中。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歌唱,他的身影走遍了大江南北,用他那时而清爽奔放,时而洒脱活泼,接近口语,如叙家常、如数家珍的独特风格,把曲艺文艺轻骑兵和寓教于乐的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关学曾审时度势提出了“5分钟艺术”的观念,如《长寿村》、《怕婆村》、《礼尚往来》都是5分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
1996年10月开始,关先生率领京城众多艺术家,开展了“曲艺进校园”活动,开了全国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先河。曲艺进校园的首场演出在北京大学举办,关学曾先生在表演之后还邀请几位留学生上台,教他们打鼓,让他们亲身感受鼓曲艺术的魅力。
2006年8月,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授予关学曾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年9月,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北京市文联党组研究决定授予关学曾“北京市文联德艺双馨楷模”称号。这是对关学曾先生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认可,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完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