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荣誉与艰辛
内容:
21年里,从寥寥数人发展成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是从1982年年初开始的。
今年6月上旬,本报记者前往国务院新闻办采访时了解到,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已经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6月9日上午,我们依约来到国务院新闻办采访,恰逢国务院新闻办干部培训中心同美国时代华纳/特纳广播公司联合举办的新闻发言人研讨班开班。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建议我们到研讨班去“泡”上3天,并预言我们一定能采访到好素材。
经典发布批驳《考克斯报告》
在国内外媒体的眼中,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是中国新闻发言人中的“高手”。人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赵启正在1999年5月和7月两次批驳美国《考克斯报告》的精彩发布。
1999年5月25日,以美国参议员考克斯为代表的一些反华政客,炮制了一份《考克斯报告》,大肆污蔑我国从美国“窃取”或“非法获得”其导弹、核武器机密和尖端科学技术。一时间,国际舆论哗然。
但中国人有句俗话: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面对国外一些恶劣的舆论,国务院新闻办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两次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赵启正在会上以大量准确、有力的事实,全面、深入地批驳了《考克斯报告》,并且当场精妙地回答了各国记者的提问。
世界各大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这两次记者招待会。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极为罕见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批驳《考克斯报告》的消息。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底,美国《时代》周刊把《纽约时报》等媒体炒作《考克斯报告》,评为“全美十大新闻丑闻”之一。
魅力所在新闻发言真实可信
站在国旗下,站在讲台上,面对中外各种媒体的记者,新闻发言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里?是庄重优雅的仪容仪表,是娴熟的发布技巧,还是能从容应对各种善意的提问抑或故意的发难?都不是。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鲜明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新闻发言人的真正魅力是真实。他向国内外记者发布的每一条信息,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绝对不容许有半句假话。新闻发言人可以运用语言技巧,适当地规避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只要他张口说话,就必须遵循一条铁的法则:真实、可信。因为他代表国家的形象,或者代表着他所属的那个部门的形象。
谈到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姚景源说,近些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健全,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
姚景源认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拥有知情权,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到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知情权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新闻发言人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及时发布政府的重要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让人民群众早知道。
此“官”难当 每次发布如同考试
联系到自己,姚景源十分感慨地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这个“官”,真难当。这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因此,他时时感到肩负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每季度都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姚景源每次都要走上讲台,通报国内外十分关注的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尽管会上发给记者的新闻稿只有2页纸,然而,在这之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重。
姚景源说,每次会前,他都要仔细地翻阅一大摞从国务院各部门汇总来的报表、资料;他要花2天时间参加国家统计局召开的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会,认真听取各部门负责人发表的意见。
对于自己要发布的统计数据,他还要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一条条核实清楚。
此外,他必须考虑到会的中外记者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自己怎样应答。“每一次的新闻发布,都如同参加一次考试,内心紧张,甚至彻夜难眠。因为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国家。”
成功背后 红花需要绿叶相扶
每一次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享受成功喜悦的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自己,还有许多在新闻发言人背后支持他工作的人们。
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副局长郭卫民告诉我们,1999年5月,为了准备赵启正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批驳《考克斯报告》的详尽材料,国务院新闻办会同外交部等六七个国务院部、委、办的有关同志,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
参加这次新闻发言人研讨班的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迟计,是科技部新闻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为科技部的新闻发言人服务,比如,做好每一次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工作,为新闻发言人事先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协助他们主动地同各媒体记者打交道。科技部一年召开60多次新闻发布会和吹风会,迟计就像一片扶持红花的“绿叶”,做了大量工作。
迟计说,“每个新闻发言人的身后要有一大帮人,要有一个为他服务的团队。”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局长汪兴明认为,为新闻发言人配备一定的助手非常必要。他说,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要配备二三十个助手。他透露,上海、黑龙江两地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两地政府已率先增设新闻发言人处,这种示范作用不可低估。
模拟发布 外国专家现场点评
这次新闻发言人研讨班特地邀请国际媒体制片人公司的总裁吉姆·米勒和他的高级合伙人及顾问约翰·刘易斯、汤姆·明蒂尔一起参加交流。这3位都曾经是美国CNN的新闻工作者,同各国的新闻发言人有几十年打交道的经验。
在为期3天的研讨班中,最有趣的是第3天下午举行的两场各20分钟的模拟新闻发布会。参加研讨班的所有新闻发言人分成两组,轮流担当台上的“新闻发言人”和台下的“中外记者”。台上的“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的“中外记者”立即开始了连珠炮似的提问。
“中国经历了非典、禽流感之后,将采取什么措施保证奥运会顺利举行?”
“北京的交通状况日渐拥挤,这会影响奥运的举办吗?”
面对这些提问,台上的“新闻发言人”当场回答。模拟新闻发布会结束后,3位美国专家面对重放的录像进行点评。几乎所有参加模拟新闻发布会的人们,都对这种“真刀真枪”般的“实战演练”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说,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是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今天的模拟练习,对于明天的真正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
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展了新闻发布工作,比如1962年5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1982年年初,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起草《关于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请示》。
1983年2月,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