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与《环球邮报》国际新闻比较研究
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国际新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报纸以及电际报道的内容都在迅速扩张,报纸有了国际新闻的专版,甚至有的出了国际的专刊。
环球时报自l993年至今,刊十余年来,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的解读等鲜明特色,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国际知识的大门,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被读者亲切地称为“良师益友”。
本文将比较详细分析环球时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优势与特点,期望对我国国际新闻报道有所启示。
关键词:媒介市场;国际新闻;环球时报;中国读者1 环球时报的概述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出版发现,于2006年改为环球日报。
每期4开24版,彩色印刷,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国际新闻报纸。
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地拥有33个特派记者站,另在32个国家聘有专业资深攥稿人。
他们组成了优质的海外信息网络,及时向读者介绍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军事动态和文化生活信息。
快捷优质地报道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即使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活活泼地反映多彩世界,是环球时报的办报宗旨。
环球时报发表的文章,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编发通稿,向世界播报。
2006年环球时报实现发行和广告收入“双过亿”。
报纸发行近200万份,实现收入1.2亿元;年广告收入也从创刊时的5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亿元。
该报的迅速崛起,成为了国内报业的一个明星。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发布了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其中,环球时报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亿元。
世界品牌实验室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担任主席。
环球时报引起关注是在1999年,这一年,环球时报做了两件比较成功的事,一是从3月份开始,持续关注科索沃战事。
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环球时报》用最快的速度、最权威的内容出版了一期特刊,打响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二是2001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环球时报》又一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新闻点。
连续两个月的追踪、批评性报道,又一次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两次成功的报道,使环球时报的发行量成倍增长。
该报的定位在当时的国内媒体中拥有两个优势,其一,穷全国新闻媒介,专事国际报道的媒体仅此一家。
其二,就国际新闻这一领域,以人民日报国际部为新闻来源和背景的环球时报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渠道和权威性。
此后两年,该报开始采用现名,并以其新闻的独家性与背景的详尽而销量一路飙升,当时全国报刊发行量都有所下降,而该报销量上扬了40%。
2 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作用国际新闻报道是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渐行渐显,随着社会视野的迅速扩大,其在宣传工作中的分量日渐加重。
国际新闻关涉国际政治、国家外交、民族文化等多种重要领域,是利弊多层的信息资源。
国际新闻是信息综合体。
它包含着新闻事实的动态变化,也携带着新闻生产者的价值理念、是非标准和利益诉求,携带着强烈的生产者、输出者的意志。
传播过程中,新闻生产方在制作、传输新闻的同时,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含其中并传给接受方。
对于信源国,这是在输出新闻的同时输出自己的价值理念。
对于信宿国,吸纳这些新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意识形态的输入。
据此认为,国际新闻的传播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传受过程。
同时从特定意义上说,文化(新闻)信息强势最终取决于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强势,要长远看,做文化“信息”大国,首先要成为综合实力大国特别是经济大国。
当然,在成为强势大国之前,国际新闻传播绝非无可作为。
相反,只要思路得当,操作到位,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趋利避害,可以通过积极作为有效把控舆论局势。
3 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优势与特点分析3.1 资源优势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报道资源优势,就是根据其自身特点,在不断创新中产生的。
其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它的政府影响力和特色发行。
在政府影响力方面,作为一份导向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的时政新闻媒体,环球时报赢得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关注和好评。
每一期报纸,都会送到中央领导,外交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委的部局级领导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下属各市的主要领导的手里(省市领导处报纸送达3000份)。
这一点对于促进IT、汽车、能源化工等行业跨国集团、大中型企业的政府公关和政府采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大特色发行是环球时报的另一资源优势,包括:每期8万份的航空发行,每期l万份的香港发行,覆盖京沪穗近干家医药连锁店的药店发行和针对高校的校园发行。
特色发行加大了该报对高端商务人群、医药销售终端和大学生的覆盖,通过分众行销直接提升了客户的广告效果。
同时,环球时报这些年在队伍建设上不惜血本。
不仅使用着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同,而且大力发展驻外特约记者队伍,其海外撰稿人已经达到300人左右,这使得无论新闻发生在哪里,他们基本能做到从第一线发回报道,从而使他们的报道与国内很多媒体的报道区别开来。
这已经成为环球时报的核心竞争力。
将一个个优秀记者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方面环球时报做得很好。
3.2 站在时代前沿,开拓新领域从这几年来看,环球时报目前的报道内容和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增加了国际新闻的报道量,增加了许多新经济的内容,还增加了有关中国的报道等等。
的确,不断弃旧图新,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才是保持报纸活力的途径环球时报从2000年开始,每周二再出版一期报纸,内容主要侧重娱乐与生活.希望能扩大品牌效应,充分占领市场。
这份只有16个版、名为《环球时报·周二版》的报纸出来后,的确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认可2000年年底,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两份报纸版数不统一,内容有轻有重,给报纸的发行及广告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周五的报纸全面、厚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而周二的报纸相对来说分量要轻一些。
与此同时,一些很受读者喜欢的内容因缺少版面不得不屡屡放弃。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2001年起《环球时报》把每周两期报纸全部改为24个版。
周五出版的报纸内容尽量保持原样不变.局二出版的报纸增加了国际新闻版,还开辟了4个版的中国新闻报道,引人注目的是,周二版进一步突出了新经济在报道中的比重,设立了网络时代、电脑时代、数字耐代、汽车时代、财富时报、消费时代等六个新版面,力求多报道一些当今世界在经济、科技领域的新东西,增强知识性。
当然,所有的调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栏目设立了。
对读者反应好的版面,就继续办,而且根据需要扩大版面。
没有个性的报纸很碓生存下去。
《环球时报》的个性就是把复杂的国际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读得轻松、明白、亲切。
3.3 精确的定位在媒体诞生以来的漫长历史中,新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肃的政治观点和大众的喜好之间,历来存在取向不同的两种权衡标准,其一,政治观点充斥字里行间,显得缺乏亲和力;其二则是盲目迎合大众口味,因而不能免俗。
做出特色国际新闻报道这几年,环球时报改名、扩版、再扩版、出周二刊.一年一个新台阶,甚至一年几个新台阶。
在探索与实践中,功夫主要下在两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在政治上犯错误,不给党和国家掭乱,这是环球时报》的立身之本;二是加强权威性与可读性,从独特的角度把同一个国际新闻事件做得与其他媒体不屁,让读者在眼花缭乱的报刊堆里一眼就能挑出环球时报来。
环球时报在这方面求得了观点严肃,选题严谨和亲和大众两者间的某种契合,集鲜明的国际立场、生活化、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
如1998年的报道,《台“大使”败走南非》有着较强的政治性。
以我国媒体通常的报道风格,此类报道一些报纸较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只是无关痛痒发个消息。
《环球时报》没有打擦边球,而是利用自身优势,遵照新闻规律将事件详细告诉读者,笔触轻松活泼,人皆有情,物多可触。
于是,读者有幸读到了章孝严无奈的愤激语:“大陆?大陆算什么东西?不就是大一点儿吗!”至此,除了哑然失笑外,未免平添一丝怜悯,新闻人物冷漠的一面及其自然地为其人情味让出了一份空间,这也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3.4 深度开掘与精心策划。
作为讲究时效的报纸之一,《环球时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还非常重视透过具体新闻事件,从历史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剖析,体现了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理论力度,如“深度报道”、“国际论坛”、“史海回眸”等就是深受广大理论读者欢迎的版面,其中许多文章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给读者以学术上和思想上的启迪精心策划这也是《环球时报》的一大突出特色。
何崇元总编辑曾经这样说过:“策划就是选米下锅,而不是等米下锅。
因为每天发生的新闻很多,或者说,媒体报的新闻很多。
哪些适合自己的报纸,哪些不适合自己的报纸,哪些新闻在报道时怎么做些配合,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
在《环球时报》报道的内容里,国际新闻热点占了较大比重。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每个热点。
但回过头来看,为了报道好戴安娜之死、科索沃战争、“9·ll”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热点新闻,我们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策划会常常是天天开,占去编辑部3/4的时间。
登什么文章要策划,文章分哪几段要策划,标题怎么做要策划。
之所以要把策划做得这么细,是因为我们想在有限的版面上登出读者关心的内容,而不是只登那些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的稿子,在阿富汗战争时间,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个国家,环球时报经常用四五个版面来介绍与之相关的信息。
有写其地形复杂的《山国阿富汗》,写其气候特点的《阿富汗冬天特别冷》,写其历史的《阿富汗王国的变迁》、《苏军在阿富汗吃过大亏》等等。
为了说明阿富汗人民很能打仗,《环球时报》还报道了《阿富汗毛驴成了稀罕物》,文中说:“有人戏称,冬季在阿富汗山地打仗,l0辆坦克也比不上一头毛驴。
”如果没有策划,没有研究透阿富汗的一草一木的劲头是很难做出这些文章的。
”3.5 在国际宣传中坚持以我为主、以明辨是非为标准的原则立场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第l6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这句话有非常深刻、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常常会涌出许多假象。
一些政治势力凭借自己在舆论界掌握的话语权,力图占领舆论优势和强势,以蒙混视听,误导舆论。
如果不是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进行观察,做出判断,就容易迷失方向,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