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44
隐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据
Lakoff G & M
Johnson(1980)的统计,约
70%
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认
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构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套概念系统。隐喻在证券类报道中较
常见,因为证券领域中的运行机制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抽象,运
用隐喻概念能比较生动地描述复杂的证券状况。本文依据
Lakoff
Johnson
证券类的语料来分析概念隐喻是如何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
实现对于抽象的财经类概念的更好理解,指出此类语篇中概念隐
喻的特点和比较典型的类别,并分析其隐含的认知基础。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
1980
Lakoff
Johnson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归纳形
成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
隐喻涉及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域,
“源域”
“目标域”
隐喻背后的思维过程称为
“映射”
的过程。
其中,源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相对具体、为人们
所熟悉的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概念隐喻,Lakoff
Johnson
把其
划分为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大类型。
二、隐喻类型的认知分析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
式,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验一种事物。由于证券类报道中揭
示的是证券投资市场、股票行情这样每天都在变化的运行状况,
因此概念隐喻的使用都与变化波动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相关,
使用的词汇中积极和消极类应该是并存的。
1、“天气
气候”
“天气
气候”隐喻在语料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次范畴,
从总体概念到不同表象:季节、风、霜、雨、雪、风暴、海潮、
寒冬等。从认知的角度看,自然现象的隐喻用法是从天气
气候
这个源域向社会生活目标域的映射。比如:
两个星期前还火爆的牛市转眼烟消云散。
“烟消云散”的本意就是我们熟悉的烟云消散现象,在这里
指证券交易中原本火爆的牛市转眼间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跟
原本烟云密布的天空突然放晴。
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
有时就像变化无常的天气一样。
2、“疾病”
“疾病”和“健康”是人的生命的两种对立状态,是并存的。
健康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但疾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把人的
生命状态特征映射到证券交易活动中去,就可以利用我们对自身
健康状况的体验来理解此类经济问题。良好的证券交易状况跟健
康的生命状态相对应,而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现象就和疾病相
联系。一般来说,身体有疾病,就会去医治,同样,面对经济中
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会采取应对措施,如:
对于此番市场的起死回生,多数市场人士归结为,监管层稳
定市场的政策密集发布,对症下药,稳定了市场信心。
把市场中的现象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联系起来,有病就要
查找病因,市场不景气同样要找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如同救治病人一样。
3、“人”
此类隐喻是
Lakoff G & M Johnson
所界定的本体隐喻中物理物
体的进一步细化,也是生物隐喻的一类。我们可以用人的性情、
特征、活动等来理解大量经济现象。
这个纪录令人惊奇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市场活动都被赋予了人的特征、行为、性情等。市场不会有
情绪,不会担忧什么,这样能使人感同身受,对经济市场活动有
更深入的理解。
4、“动物”
“动物”的概念隐喻也是生物隐喻的一类。动物长期以来一
直陪伴着人类的进步和成长,各种动物及其相关行为也会常常用
来映射相关的经济活动。语料中明显的例子有:
从海外经验来看,利率下行并不是股市上涨的充分条件,例
如,在
90
年代利率下台阶的过程中,美国是长期牛市,日本是长
期熊市。
“牛市”和“熊市”是人们预料股票市场行情可能出现的两
种不同的发展趋势。牛市是预料股市行情看涨,前景乐观的专门
术语;熊市则是预料股市行情看跌,前景悲观的专门术语。通过
使用隐喻,形象的对比了当时美国和日本股市行情的优劣状态。
5、“植物”
“植物”的概念隐喻同样是生物隐喻之一,生物隐喻包括人
体隐喻、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植物的各个部位如根、茎、叶、
花等和植物的各种生长过程,
比如发芽、
生长、
开花、
结果、
死亡等,
也常常映射经济活动的相关经济现象。例如:
市场也果然不负众望,虽然空头部队一路穷追猛打,但沪深
两市依旧美美地在“花团锦簇”中一路过关斩将。
“花团锦簇”用来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这
里形容沪深两市的发展比较让人满意,甚至出人意料。
6、“战争”
“战争的概念隐喻”在财经类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比较普遍。
人们通过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思维来构建经济上的各种竞争行为,
用各种战争词汇来生动形象地表达经济信息。
兴业证券也认为,2016
年要主动择时,仓位灵活,集中优势
兵力进行重点进攻,把握好阶段性行情。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进攻”则是我军作战时曾经采取的
有效策略,用在这里无疑把把握好证券行情的发展并采取应对措
施看作是在战场上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的应对,生动的展示了证
券行情的阶段性特征。
7、“物体
物质”
物体
物质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有形的东西,是我们所熟
悉的,这些物体或物质的概念意义、形状、用途都已经在人们的
心理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此类概念隐喻能使我们对报道中描述
的现象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如:
券商加强两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举措,相当于从两融渠道上给
股的新增资金加上“节流阀”。
“渠道”、“节流阀”都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在市场活动、
股票、证券交易市场是不存在这样具体的物体的,它们把抽象的
经济活动具体化了,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这些复杂的
经济现象。
8、“上下”
上下隐喻是方位隐喻或者是空间隐喻的一种,利用人们的方
位直觉意识来理解和认知经济领域的抽象概念。通常在财经类新
闻中用于反映价格、
股市、
债券、
市场行情等各种高低、
涨跌走势,
如:
2015
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A
股市场暴涨暴跌。
通过使用“暴涨暴跌”来形象的描写股市的复杂多变现象,
股价可能让人一夜暴富,也可能让人一夜破产,充分体现了股票
投资市场高回报高风险的特征。
三、结语
综上,选取这类有代表性的实际自然语料进行分析,能客观
地验证认知隐喻理论的可靠性和解释力。证券类报道中会较多的
使用人、物体
物质、战争等的概念隐喻来更好的描述证券投资
>>
(下转第
45
页下)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赵慧慧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
隐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财经类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本文在总结概念隐喻基本概念
的基础上,以新华网财经新闻中的证券类报道为例,对此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和分类进行认知分析。
【关键词】
证券类报道;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