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费者离不开

2025-11-03 03:04:23 10阅读

这是从纵向上描述时评家选题的价值判断过程。"见微知著",即见事物于微端,然后知其显著意义。这包含两个动作:一个是"见微",另一个是"知著"。

作为时评家,"见微"就是要对新闻事件有高度的敏感,并且对生活中的变化富有洞察力。鄢烈山之所以能够做到"见微",是因为他始终怀着"公民写作"的意识。鄢烈山着意"定位"了写作主体的"公民"性质,而关注的焦点,乃在"民生和民族进步"。既然是共和国公民一个,则高下尊卑、朝野平民,乃至异端、反对派,与他概无关涉:"是我所是,非我所非,思我所见,言我所想,无非是享有和略尽'我'应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罢了。"这样一来,思想势必自然自我松绑,进入自由境界。于是,他选题的角度十分广泛,可以从上级精神中选题,例如《日本的国与民关系》;可以从社会实践中选题,例如《狗恶酒酸说"剩女"》;可以从新闻报道中选题,例如《别总想树典型开路》;也可以从讨论争鸣中选题,例如《"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版权属于谁》。

"知著"是"见微"的后续活动,需要在"见微"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合理思维而达到。因此,"见微"然后"知著"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在通过观察而获得丰富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获得推而广之的认识规律。然而,并非所有的事都可以以小见大。什么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什么寻常事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纤夫的爱》、《小芳》红极一时,街头巷尾广泛传唱。而鄢烈山看出了前者的虚假和后者的虚伪与自私,于是有了《从〈小芳〉想到美国走兵》和《哪朝哪代的〈纤夫的爱〉》的质疑③。这两篇时评在千篇一律的媒体叫好声中,辩证地发现了隐藏在流行音乐背后的问题,实乃一语惊醒梦中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