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5,三国志11每城十万兵上限怎么突破?
三国志15,三国志11每城十万兵上限怎么突破?
三国志11游戏设置是大城上限兵力15万,小城上限兵力10万,所以一般城池兵力不是无限的,城内兵满了就不能再徴兵或运输补兵了,因为运进来也会消失。
所以兵力上限是无法突破的,其实也没有必要突破。
当然有人非要较真,那么就用编辑器自己修改吧。
三国志演义旧书价值?
民国上海东亚书局印制的《全部三国志》连环画亮相拍场,以3.26万元的价格被藏家收入囊中。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只有本纪和列传。
三国志完成于?
三国志西晋陈寿创作的纪传体国别史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14周瑜哪年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今合肥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刘备手中实际有多少兵马?
三国时期,作为“三大战”中最著名、最关键的一场,赤壁之战历来就被后世所经常提及,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战役的。特别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精彩生动的演绎。
赤壁战后,基本结束了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终结了他一统华夏的进程,初步确立了三国分立的格局。
回答提问:“在战前,刘备究竟有没有两万多人?”我的回答是,刘备在战前的确有两万多人。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努力还原那段历史的经过。
随着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当时最大的一股势力。尤其是,通过官渡之战曹操彻底击败了袁绍,之后又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除了西北的马腾外,曹操已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统一。
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和依附于他的刘备。随着刘表的病逝,荆州由其幼子刘琮执掌,在外戚的怂恿下,战略要地荆州轻易落入了曹操之手。
占据荆州后,曹操所俘的原荆州水军和陆军,联同自己原先所带的北方兵马,号称有八十万之众,实有近二十万。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彼所率之众,不过十五六万。
说完曹操一方的人马,再来分析一下孙权和刘备一方的兵马,据《资治通鉴》记载: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战卒有几?瑜答曰:三万。
而刘备的参战兵马,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曹亲率精骑五千,日行三百里追赶,先主不足万人,退至夏口。
也就是说,刘备本身的残部只有不足一万人。到达夏口后,加上之前刘琦本部的一万多人马,刘备能够参战的所有人马大致在两万多人。于是,孙刘联盟合计在五万人。
赤壁之战的经过,大家都很清楚,周瑜统领孙刘联盟的五万人马,利用曹军不善水战的弱点,一举发动了火攻,迫使曹操退回到北方。此战,既为孙权和刘备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更为最后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赤壁之战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但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是一次失败的战例。因为,这场战役极大地迟滞了国家实现大一统,更为日后的长期大分裂、大动荡埋下伏笔。
三国格局形成后,彼此之间内耗不断,相互攻伐,几乎拼尽了全力。西晋虽然完成了统一,但虚弱的国力却根本无力阻挡北方的胡人,直接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南北分裂。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