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蜂的幼虫,蜜蜂群中是不是有幼虫才会去采花粉?
土蜂的幼虫,蜜蜂群中是不是有幼虫才会去采花粉?
广东梅州梅县石扇镇中蜂养殖户和金柚种植户为您解答:蜜蜂群中是不是有幼虫才会去采花粉?
蜜蜂的食料为蜂蜜和花粉,蜂蜜为其生命活动和行为提供能量,如蜜蜂在出巢飞行之前必须取食约2毫克的蜂蜜;而花粉主要为其提供蛋白质,蜜蜂细胞的不断更新、各腺体的发育和分泌都必须要有蛋白质的参与。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表明:蜜蜂与胡蜂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对蛋白质的来源不同发生了一连串的适应性变异,而演变成不同物种:胡蜂通过捕食蜜蜂、同类以及其他昆虫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蛋白质,而蜜蜂则从花粉中获取自身生长所需的蛋白质。(1)花粉在被采集回巢后,工蜂并不会马上食用,而是加入蜂蜜、花蜜、唾液混合后制作成蜂粮储存在育儿巢脾的中部。当巢内出现3-6日龄的工蜂幼虫和4-7日龄雄蜂幼虫,抚育蜂便开始用蜂蜜、水、唾液和蜂粮调制成蜂糜对其进行饲喂;当工蜂羽化出房6个小时后,就可自行或者被抚育蜂喂饲制作好的蜂粮,完成后续的发育(主要是蜡腺和上颚腺的发育)。
(2)羽化后6-10日龄的幼蜂,上颚腺已充分发育,但仍需食用花粉才能保证分泌大量的蜂王浆用来喂饲蜂王以及1-3日龄的工蜂小幼虫和1-4日龄的雄蜂小幼虫;
(3)12-18日龄的工蜂,是蜡腺发育最好和产蜡能力最强的时期,此时如果拥有充足的蜜粉,可加快蜂群造脾扩巢的速度。
(4)18日龄以后的工蜂已转入外勤采集期,对花粉的依赖性已不强,如无特殊需要可不须进食花粉。如果巢内幼龄蜂稀少(长时间断子以后),需要进行抚育、造脾等巢内活动,此时的蜜蜂会通过损耗自己身体为代价来让相关腺体重新发育,主要是将脂肪体、胸肌、卵巢等处的蛋白质转移到相关腺体中,促使其发育,当然巢内如果有花粉蜜蜂也会取食。
因此,花粉并不仅仅是幼虫的食料,同时,花粉还提供了成年蜜蜂生存所必须的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促进其相关腺体发育。(1)在一般情况下,巢内有蜂卵出现时蜜蜂就会开始采粉,有大量幼虫尤其是有较多雄蜂幼虫时,如果外界粉源充足,还容易成粉压子脾的不良态势;
(2)当蜂群断子,巢内仍然有幼龄工蜂并且需要担任该日龄时间段所需要的工作,外勤蜂仍然会采集花粉,只不过,此时采集花粉量较少;
(3)当巢内工蜂日龄多数处于老龄期,又无卵虫出现包括工产的雄蜂幼虫,那么蜜蜂则不会采粉或者采粉非常稀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蜜蜂的能否进入繁殖期往往与外界粉源植物直接相关,光有花蜜而没有花粉的植物蜜蜂繁殖和抚育情绪低下,也即是说花粉助长了蜜蜂的繁殖。因此,在外界没有蜜源的早春,如果巢内没有储存的花粉,必须人工进行补喂。否则光饲喂蜂蜜或糖浆,幼虫不仅不能发育成蜜蜂,还会被成年工蜂拖出巢外抛弃。据相关统计:一个强壮的蜂群一年要消耗35公斤;蜂群培育一框幼虫,约消耗蜂蜜1.3千克,蜂量(花粉)0.3公斤。综上:我认为花粉促进了蜜蜂的繁殖,蜂王在开始产卵时,蜜蜂就已开始采粉并酿制蜂量,为后期饲喂孵化后的幼虫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情况在中蜂壮群中更易体现出来;当蜂卵孵化至大幼虫时期,是蜜蜂采集花粉最多的时候。
以上是我对问题“蜜蜂群中是不是有幼虫才会去采花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多年养蜂过程中实践多所做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喜欢的朋友,还请给个关注,您的关注是我分享自己经验的动力,希望能通过分享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非常感谢您的阅读!中蜂育王移虫怎么移不出来?
主要原因如下:
1、蜂巢小
一般来说,中蜂的工蜂巢房口径为4.81~4.97毫米,深度为10.8~11.75毫米。意蜂的工蜂巢房为5.2~5.4毫米,深度为12毫米。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蜂的巢房口径要比意蜂巢房口径小0.4毫米左右,别看只有小小的0.4毫米,却为中蜂移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中蜂人工移虫时,需要养蜂人用移虫针插入蜂巢底部,在不碰到幼虫和蜂巢壁的情况下,快速带出幼虫。本来空间就不大,中蜂巢口又比较小,就很容易造成移虫失败,幼虫不容易被带出来。
2、幼虫成活率低
人工移虫都会选择一到两日内的幼虫来培育,而无论中蜂还是意蜂,三日内日龄的幼虫都是要食用蜂王浆的,工蜂就会往幼虫所在的巢房中吐蜂王浆,如果大家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意蜂幼虫底下几乎都是蜂王浆,而中蜂幼虫底下只有很少,甚至没有。
在移虫时,养蜂人需要用移虫针拖住蜂王浆,把幼虫带出来,意蜂巢房底部蜂王浆多,操作起来就相对简单,但中蜂底部几乎没有蜂王浆,移虫针就容易碰到中蜂幼虫,幼虫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
中蜂只见幼虫不见封盖蜂怎么办?
一:缺少花粉
花粉是蜜蜂幼虫的主要粮食,一旦外界没有粉源植物,蜜蜂无法采粉,蜜蜂幼虫的营养就会不足,最后出现幼虫无法封盖,掉子,死蛹等现象,这是造成蜜蜂幼虫无法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蜂意蜂都是如此。 第二:蜂王劣质 对于蜂王劣质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很多种,分为产卵能力差,产的雄蜂多等现象,这些现象有可能是我们培育蜂王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往往被很多养蜂人忽略,那就是蜂王的近亲繁殖,需要避免蜂王长期近亲繁殖。 第三:蜜蜂幼虫病 幼虫病也是影响子脾封盖的一大因素,尤其是特殊气候,比如早春和晚秋之类的,气候变冷的情况下, 幼虫抵抗力弱,容易遭受蜂病侵染,蜂友们对此需要格外注意!蜜蜂在蜂箱口结团是什么情况?
广东梅州石扇镇中蜂养殖户和金柚种植户为您解答:蜜蜂巢门结团怎么回事?
在养殖中蜂的过程中,蜜蜂在巢门口结团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正常过箱后蜜蜂在巢门口结团1、现象
土法养殖或者野外收捕的蜂群过箱到活框养殖的蜂箱里,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工蜂不熟悉巢门的方位和巢脾的布局,晚上会出现一部分工蜂不上脾,爬到巢门口结团,白天出巢后长时间呆在箱前的现象。
2、解决办法
(1)为避免蜂王跟着工蜂出巢飞逃,最好先装好放逃片
(2)开箱检查蜂群是否没上脾,如果没有则用蜂刷轻扫蜂团,催蜂上脾
(3)如果工蜂上脾了却还有部分工蜂在巢门口结团,可以往巢门口喷水雾缓解,一般这种情况1到2天后就会恢复正常。
二、夏季温度高导致蜜蜂巢门结团1、现象
在盛夏季节的晚上,一部分工蜂在巢门口结团乘凉,一部分工蜂在巢门口扇风降温。越强的蜂群出现这种情况越严重。也可以,从而降温。
2、解决办法
这种情况主要做好蜂箱通风扇热工作即可,打开蜂箱的前后通风口,加继箱,把蜂箱盖板垫高,只盖纱窗副盖,给蜜蜂降温。
三、大流蜜期间,部分蜜蜂在巢门结团在大流蜜期间,蜂群常常通夜大作酿造蜂蜜,在巢门口常常有工蜂扇风辅助酿蜜,加上蜂群劳作造成巢内温度过高,有些闲置蜂则会出来乘凉,这跟夏季温度高的现象很相似。
四、胡蜂入侵夏秋季节,如果发现巢门口簇拥着大量工蜂,当你靠近时工蜂会突然震动翅膀,这说明有胡蜂光顾了,要注意防胡蜂了
五、自然分蜂在分蜂季节,有较多工蜂簇拥在巢门口,则说明该群蜜蜂即将发生自然分蜂,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六、冲群在晚秋和初冬季节,一些过弱的蜂群在自身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时投靠其他正常蜂群,在闯入时受到原群工蜂的阻拦, 在蜂箱前壁滞留结团的现象。冲群危害大,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七、盗蜂在蜜源枯竭期,巢门口秩序紊乱,较多的工蜂聚在一起,还会发生厮杀现象,说明出现盗蜂了,处理办法主要是先往巢门口喷水,解决厮杀现象,再关小被盗蜂群的巢门,只容许一到两个蜜蜂进出,很严重时搬离被盗蜂群。
八、小范围转场放蜂1、现象
小范围转场,由于运输过程震动较大和对环境的不熟悉,导致蜜蜂离脾跑到巢门口结团。
2、解决办法
最好选择傍晚或晚上的时间关闭巢门进行小范围转场,第二天把巢门开至只容许一到两个蜂进出:一来可以避免损失未归巢的采集蜂,二来可以让蜜蜂得到熟悉环境的时间,避免发生飞逃。
九、大流蜜期间脱蜂摇蜜后,部分蜜蜂在巢门口结团。这种情况主要是脱蜂造成的,只要没伤到蜂王,过会就会自行消散。
综上:根据您问题里所说的“晚上蜜蜂在巢门结团封住巢门,数量有一小碗还更多些”,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夏季巢内温度过高引起的,只要最好通风散热工作即可缓解,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蜂群是否有起王台,因为巢内温度过高也会引起分蜂热的现象。
以上是我对问题“蜜蜂巢门结团怎么回事?”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喜欢的朋友还请多多关注我,您的关注是我分享自己经验的动力己经验的动力,感谢您的阅读!蜜蜂幼虫病和蜜蜂烂子病有什么区别?
蜜蜂幼虫病,是一种蜜蜂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细菌传染与病毒性感染两种。
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就是中蜂易得的烂子病,学名叫中蜂囊状幼虫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无臭味,易清理,不腐烂,在未封盖之前,就被清理出来,形态为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尖尖的小钩,虫体由白色渐变为淡褐色,虫体后半部分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出典型的如水袋状,在封盖时死亡,虫体转深褐色或者是黑色。
细菌性传染的,最常见的就是意蜂易得的幼虫腐臭病。发病后,虫体化脓腐烂,具有强烈的酸腐臭味,有粘性。
以上两种,是最常见的病原性烂子,又称幼虫病。
而当蜜蜂在中毒之后或者是早春,晚秋时节的护脾不够,也会形成烂子症状。中毒初期的烂子,也会大面积死亡,拖子,如果中毒不深,可以积极使用解毒药物。
而护脾不够的烂子,只需要压蜂,紧脾,调整好蜂路,适当的补喂营养即可,很快蜂群就会复壮起来。
我是一名民间专业养蜂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