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木网,还有哪些苏州园林值得一去?

2024-05-27 18:22:22 80阅读

中国苗木网,还有哪些苏州园林值得一去?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有“园林之母”之称,建于明代中期,占地78亩,距今已五百年之久,早在1997年就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东部归园田居(山林之乐),中部拙政园(以水为主的园林格局),西部补园(精致建筑)组成;其叠山理水达到造园顶峰,乃江南园林精品中的精品。

中国苗木网,还有哪些苏州园林值得一去?

园内景点无数,我这里稍微介绍几个景点,也是拍照的必选,游览的时候可以参考下,主要有:

1.湖石堆叠而成的缀云峰,据说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假山的原型。

2.水榭中的典范-芙蓉榭,临水而居,夏季时,听风赏荷,十分惬意!榭中一块太湖石,乃湖石精品。

3.八角重檐攒尖顶仿古天泉亭,体量颇大,古色古香,下有一口水井,乃难得的古代遗留物。

4.拙政园中借景一公里外的北寺塔,而且一借就是五百年。这也是来逛拙政园必拍的照片,古代私家园林不可造塔,主人在造园的时候,便借景于北寺塔,但却又让人感觉塔在园中,园中有塔,五百年来相辅相成,不曾分离,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之高,借景水平在众多园林中当数一流水平。

5.重檐歇山顶的见山楼,体量颇大,古色古香,据说是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地;位于水中,飞檐翘角,如翚斯飞,倒影水中,一派风景。

6.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组合为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鸳鸯厅,前为鸳鸯馆,水中植荷花,养鸳鸯;后为曼陀罗馆,遍植曼陀罗花。是当年园主人听戏听曲的地方。

7.苏州园林三大廊之一的水廊,造型优美,浮于水面,集曲折、高低、檐廊、花窗、亭台于一体,在园林造景中独树一帜。

8.与谁同坐轩,扇亭,临水而筑,取自“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难得的意境,自行体会吧!在水廊上寻一位置,可看到与笠亭组合为一把扇子或官帽,如此的互搭配景,其他园林也难得一见。说是扇子,指的是此届园林主人家祖上靠卖扇子发家,建此亭纪念先祖;说官帽,自然寄托着子孙后人踏步仕途的愿望了。

9.小飞虹,有最美廊桥的称谓,夸于水上,连接南北,似一桥飞架,似飞虹临立,在目前国内众多园林中多有仿造,但这里是源头。

10.香洲,以台亭轩阁廊依次排列,面水临风,起锚待航,堪称中国最美旱船。

11.小飞虹上观景,近看香洲,中赏荷风四面亭或倒影,远观见山楼,各景环绕池塘依次排列,在浓密的树林之下,不局促,不臃肿,不造作,虽由人作,宛似天开。

苏州园林众多,唯拙政园最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不同风景,景点也最多,其他的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批把园、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等,各有各的风情,都需要慢慢的品赏;如果有时间,建议游玩的时候可以多转中部园林几圈,这里才是现在拙政园的精华所在。逛的园林多了,你将对苏州园林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她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将不会再认为苏州园林和你们家门口的公园一个样,因为她不是人间,乃天上仙境。

至于小众园林的选择,有许多,苏州园林毕竟是私人园林,受制于财力等等,普遍面积都不大,我认为在主城区有几个很不错,收费的如“小园极则”的网师园,假山著称的环秀山庄,以及明代特色的艺圃等;免费的如畅园、曲园、北半园等都可选择一游。

夜游网师园

北半园

游的多了,自然会越来越发现园林的美。

中国园林网和597苗木网哪个大?

中国园林网较早成立,做得范围较广些,不过597是后起之秀,值得关注。

除了这个,还有苗农在线,在短短时间能做到现在这样,也是很不错的。

有什么摆谱的苗木交易网站?

花卉、苗木等交易网站,其实大部分都是商家在网上活跃的,当然一般实体也有很多的苗圃,不过在网上基本能接触到大部分的苗商,但是要注意的是,网上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需要注意,最好受到一定人的认可的,或者实地考察过的,再入手比较摆谱。

下图牡丹。

比如贴吧,就有很多的苗木商家活跃着,但是一定要谨慎宿迁、沭阳这些地方,虽然宿迁是国内极大的苗木产地,但是也是鱼龙混杂,并且因为利益的驱使导致很多人在网上开设淘宝店骗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贴吧也是混杂着很多宿迁的商家的,一定要擦亮眼睛,比如你对牡丹感兴趣,那么可以去牡丹吧看看,基本稍微了解几天,就能熟知一些摆谱对版的商家了,否则很容易买到一堆凤丹牡丹,虽然价格便宜,但是没有观赏性。

其次论坛也是非常好,并且论坛有自己的推荐,也是值得一定信赖的,如果商家出问题,一堆花友、网友反应出来,这种商家也做不长,是不是?像陌上、踏花这类论坛花卉比较多,而水果邦这类论坛果树啥的比较多。比如我自己甜柿子、大樱桃、葡萄都是从水果邦接触的商户购买的,基本都没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微信、qq群也是有很多商家的,人以类聚嘛,比如对月季感兴趣的就会聚在一个群里,因此多聊聊天,也就明白很多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比直接去淘宝、京东搜索要好,毕竟和网友交流可以避开很多的坑,也就能买到价格实惠、质量摆谱的花卉苗木,虽然阿里巴巴、淘宝等搜索可以找到很多店铺,但是有时候评价都是刷出来的,都是套路。

关注玉痕,每天分享种花、嫁接技巧,觉得我说的有用,帮忙点个赞,也欢迎留言交流学习。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读古籍?

回答关于古籍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了解古籍的相关知识,

一、中国古籍的分类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 、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二、古籍的上限、下限: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中国历史一般从有史以来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算作古代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1840年以后的历史就划入近代史。但社会性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学术文化马上统统起根本性的变化。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结束的七十年间,新撰写的书籍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或形式都和前此的古籍没有多少不同。因此,把清代末年作为古籍的下限要比1840年作为下限来得合适。当然,这个下限仍旧是粗线条的。即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如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或旧体诗文集之类,一般仍可划入古籍范围。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作的研究或注释,才不叫古籍,而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中国的古籍在数量上以用汉文撰写的为最多。此外,还有用满、蒙、藏、彝等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也是中国的古籍。只是因为整理这些用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古籍需要另外一套专门学问,在方法上也和整理汉文的不尽相同,因此通常所谓整理古籍只限于汉文的古籍。

三、古籍的兴衰

中国图书事业随社会进程发展,春秋时代图书性质偏向官方档案,战国时代,图书转成传播知识的媒介,也开始有了私人藏书。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将部分私家藏书移入宫廷及政府机构后,进行焚书坑儒,是中国图书发展的黑暗时期。汉兴,图书事业又慢慢恢复过来。到了隋唐,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传钞写本书极盛,官家对图书的整理达到高峰;雕版印刷术也应时而生,中国图书事业迈向全新的局面。两宋是中国图书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编书、刻书、藏书风气大盛,官府、私家、坊间三方面编印书籍并行。

明、清两代,朝廷则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主导编书事业,二十世纪初,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图书事业遂迈向另一全新阶段。

四、古籍的源流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简牍时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卷轴时期:

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片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木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一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为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候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书》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本者,盖系统记实。非如今以卷为虚以设之符号,有名无实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为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线装时期:

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五、我喜欢读古籍

说到读古籍,我也是喜欢的,但是现在经济社会大都浮躁,能静下心来读就很不容易,想要读懂古籍的词句,就已经需要很大的文化功底了,更何况还有很多生僻的字,但是,如果真的能读懂并且理解,那绝对是受益无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古籍就是文化的载体,不但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性的东西,用以安身立命,更能学到人生的大智慧,用以成人。

六、我喜欢的古籍《世说新语》古籍,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因为终日为生活奔忙,我用于读古籍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若说二十四史,那时要毕业的时,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叫《论史记里的复仇思想》,对里面的里面的内容稍有耳闻,为古人的各种看似怪异,实则兼具气质与风度的人格所感染,而《世说新语》则是最喜欢的一部书,我喜欢那种真名士自风流,清峻通脱的气度。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暂且放下里面的清谈不论,或许对这种不务实的清谈有争议,现代也会有人觉得阮籍,嵇康,刘伶等的思想过于乖张,和当下的潮流不符合,但是我认为里面的不畏强权,看似反叛礼教,实则是因为礼教并未真正的彰显,故而弃世隐逸,我认为真正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都做了权贵的权杖,口口声声说着忠孝仁义礼智信,而到底权贵中,又有几人,从内心深处去奉行呢。故而,我认为魏晋的风度是因为礼法之不张,而表现出来的独特与不愿同流合污的风骨!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声律启蒙》我还喜欢《声律启蒙》,那时候老师介绍说只要背熟了这本书,对联就没有不会的,于是就去背,但是学生时代毕竟爱玩,背了前面一些就没有背了,确实极其优美,让人赞叹无比。读了之后写古诗词倒是欠缺,因为毕竟功底不够,现在也不是那个环境,但是对于写普通的文章,确实也有很大的帮助。《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秋树苗哪有?

你说的应该是楸树苗。

楸树是我国常见造林树种,可以在网页上搜索“楸树苗”,可以找到很多卖家。

也可以上淘宝、阿里巴巴、青青花木网等有花卉苗木交易的网站购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