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什么节日,2022年有什么纪念意义?

2023-06-23 09:50:04 89阅读

8月24日是什么节日,2022年有什么纪念意义?

2022年有什么重大周年纪念

【2022年4月重大周年纪念

8月24日是什么节日,2022年有什么纪念意义?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大火3周年。

【2022年5月重大周年纪念】

① 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② 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

③ 5月13日~5月29日——第19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鬼子福冈举行。

【2022年6月重大周年纪念】

6月26日~7月7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成都举行。

【2022年7月重大周年纪念】

① 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

③ 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实行。

④ 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

⑤ 7月15日~7月24日——2022年尤金田径世界锦标赛举行。

【2022年8月重大周年纪念】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2022年9月重大周年纪念】

9月10日~9月25日——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2022年10月重大周年纪念

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行。

【2022年11月重大周年纪念】

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发行7周年。

【2022年12月重大周年纪念】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爆发85周年。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好处?毒瘤好不好!在所谓三寸金莲的背后,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畸形审美!

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下,女子的地位是远不如男人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针对”女子的不正当规定也应运而出,而缠足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这种行为对女子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缠足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有点残忍的。整个脚掌除了大拇指以外,四个脚趾以及上面的一些脚掌,都会被人为的“折叠”在一起。这种过程单单是想想就已经很“疼”了。而且这个行为必须要在女子幼童时期进行,很难想象幼小的孩童要经历多大的痛苦。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从这种高等级的痛苦中,可以看出女子缠足其实对自身是没什么好处的,那么她们为什么被要求缠足呢?男子又能从其中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切中“要害”了,女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其本质还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利益基础上的,重要的是男人们喜欢!

首先就是一个“审美观”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子以脚小为美"是普遍的审美观念。其之所以会开始流行,是因为一些引领着所谓"审美潮流"的封建文人士大夫们病态审美。这些人身居高位,喜好风流,久而久之,催生初一些诸如喜好小脚的怪癖。

为了让女子恪守贞操,统治者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限制女子行为。缠足之后,女子一次性是走不了多少路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她们也就没有了接触陌生男子的机会,与其幽会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个方面,给女子上了这道无形的“枷锁”。

另外,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以及后期考证,女子在进行了裹足行为以后,平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会拉伸私处肌肉,起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作用。长期进行“锻炼”以后,女子私处会保持紧致,这样在房事活动中男子会更加有快感。这样的事情虽然“露骨”,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极其现实,女子就这样被无奈的“摆布”着。

至于裹脚女性是否真的有美感,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估计这种美感也“荡然无存”了,女性如果追求那种裹脚后“优雅”的步姿,穿一双高一点的高跟鞋就能达到效果了。当年的很多国家都把中国女子裹脚看做落后,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束缚行为,所以裹脚“传统”在这种压力条件下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裹脚不是什么好东西,那是“陋习”,是古人畸形审美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过于主观。因为审美这种东西,因人而异,更因时代而异。我们不能因为你觉得不美,就去说他畸形。

但有一点,其对于身体的伤害巨大,这是肯定存在的,如果美需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话,我并不认同!

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

清明节别称与意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时间: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清明扫墓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扫墓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习俗: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二,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三,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四,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第一,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第二,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第三,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第四,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五,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乌鲁木齐的新冠疫情是由什么引发的?

昨日,新疆又新增112例,全部为乌鲁木齐市新增(昌吉州的1例也是从乌输入的)目前新疆共有523例,仅乌鲁木齐就占有520例,其他地区占有剩下3例。

一、乌鲁木齐的疫情由什么引发的呢?病毒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近日,新疆的疫情出现了很大波动,到目前为止,先后有608人感染,而且还有12416人正在接受医学检测,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感染者,这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目前国家相关专家和医疗人员已经前往新疆乌鲁木齐。

对于乌鲁木齐疫情问题,目前我们最关心的是“疫情的源头”问题,不过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查清乌鲁木齐疫情的源头,但是对此有三种可能性:

1、病毒来自国内:最近,不光是新疆疫情出问题了,之前的北京和现在的大连等等一些地区,它们的疫情也出现了波动,所以新疆乌鲁木齐的疫情可能也是从这些地方传过来的,不过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2、病毒来自国外:近日与新疆交界的一些中亚国家,像哈塞克斯坦的国内疫情形势就变得很严峻,而这些国家又和新疆交界,有人口、贸易的流动,所以病毒源头很可能来自这些国家,目前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3、病毒随进口产品而来:其实,新冠病毒也是可能是随着进口产品到新疆乌鲁木齐的,我们知道北京和大连的疫情,源头都是来自进口的产品,北京是新发地进口的三文鱼,而大连是凯洋食品公司进口产品,所以新疆乌鲁木齐的疫情可能也是来自进口产品身上,目前有许多专家也认可这种可能性。

二、乌鲁木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感染者呢?

虽然目前专家还未找出“0号病人”,也就是病毒的源头,但是已经确定了“1号病人”,从她入手,我们就可以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染了。

1、5天时间:这位“1号病人”,她是在7月10日被送到医院,然后才被确诊的。根据后续深入调查,这次疫情可能和她参加的一场婚礼有关,那场婚礼是在7月5日,所以说她在感染病毒后的5天时间,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2、人群集聚地点:据了解,这位“1号病人”的工作地点是在中泉广场,而这近5天的时间里,她就呆在那里上班,因为之前新疆长时间没有出现过确诊病例,所以中泉广场的人流量是很大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我们仅仅只考虑“1号病人”的传染能力,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感染者了,更不用说其他感染者继续传染了。

三、乌鲁木齐疫情已经被控制住了,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新疆每天在增加确诊病例,可不是疫情越来越严重的表现,而是新疆在大规模进行摸查感染者的表现。

1、新疆正在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对重点地区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为了助力新疆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乌鲁木齐和国家卫健委共派出了25家检测机构、1600名医疗人员和10支共200人的核酸医疗队进行检查。

2、乌鲁木齐进出最新政策:为了严控来乌和离乌的人员,乌鲁木齐进出乌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最近颁布了一些更加严格的出入规定。

3、目前,乌鲁木齐对一些重点小区进行了封区管理,而且对市内的群体性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对市民的疫情防护要求也更加严格。

总得来说,目前新疆的疫情已经被控制在了乌鲁木齐市,至于乌鲁木齐出现的这么多感染者,也是因为新疆方面在全力排查感染者,而且其中许多新增确诊病例也是由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没问题的!

水浒传里征方腊一战?

《水浒传》宋江,占领了水泊梁山,称王称霸,带领一百单八将,所向披靡,最终由于宋江个人的私心,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朝廷又岂容猛虎睡于卧榻之侧?于是利用宋江南征北战,消耗梁山一伙的有生力量,在最终一战“征方腊”,梁山军队成功捉拿方腊,自身也被方腊打的残缺不全,最终两败俱伤。

这是《水浒传》中的桥段,情节跌宕起伏,然而却与历史事实相距千里。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是如何被灭的呢?又与宋江有多大关系呢?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方腊起义军咋回事?

当时的皇帝叫赵佶。这位皇帝赵佶了不得,和别的皇帝不一样,别的皇帝都喜欢文治武功,标榜自己。皇帝赵佶不同,他喜欢逍遥自在,为人随性,一生追求艺术,不追求帝王成就。

皇帝赵佶

皇帝赵佶都喜欢玩什么呢?琴棋书画、女艺歌舞只要是能寻开心的事情,他啥都喜爱。不过,只要是人都有玩腻的时候,皇帝赵佶也是人,所以他也玩腻了宫廷中的这些事情,整体闷闷不乐,于是身边谄媚之人献计,对皇帝赵佶说,皇上,要不您试试玩石头如何?皇帝赵佶纳闷:“石头有啥好玩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皇帝赵佶开始玩起了石头,那些投其所好之人,看到了皇帝赵佶的新喜好,开始搜集各式各样的石头给皇帝赵佶,一时间皇宫之中堆满了石头,五花八门,样式繁多,颜色各异。

皇帝赵佶十分欣喜,于是沉浸其中,时间一久,皇帝赵佶开始对这些石头也失去了兴趣,他想找到更多更奇特的石头,于是童贯和蔡京两位太监亲自出马,给皇帝寻找石头。

朱冲和朱勔

童贯和蔡京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很快打听到了一种奇特的石头,形状怪异,石头上全是洞,而且有的石头非常巨大。

于是童贯和蔡京直奔苏州,在这里见到了“太湖石”,取回给皇帝看后,龙颜大悦,这样一来,苏州热闹起来,成立了一个“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为皇帝寻找好玩有趣儿的石头。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宋史》

当时负责“苏杭应奉局”的人是一个叫朱冲的人,他本是农民出身,但是却有商人的伶俐,于是童贯和蔡京认可他,让他帮忙办差。朱冲虽然是穷人乍富,但是朱冲毕竟是农民出身,守得住自己的本分,尽管没少赚钱,但是并不欺压他人。

不过朱冲的儿子朱勔可不是一个省油得灯,身为富二代的朱勔不管那许多,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这些损事儿他没少干。当地官府也不敢管他,毕竟他可是为皇帝办差的人,得罪不起呀!

一些得罪了朱勔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到得罪他的人家中溜达,看到家中有什么好看的石头,就下令拿走,如果不给,就将主人抓起来治罪。如果房子是石头盖的咋办呢?好办,直接拆了就行了,毕竟办的是皇差,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除了朱勔的祸害之外,太湖巨石的运输也成了苏州百姓的一大劫难,从苏州运往京城,这段漕运路程不短,在百姓的生活区,有许多的建筑和桥梁成了漕运巨石到京城的阻碍。

巨石必须得运,因为这是当地官员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一切都得给漕运巨石开路,那些阻挡了去路的建筑和桥梁直接被拆除,当地的百姓成了苦力,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不小心没能按期完工,等待他们的就是流放。

方腊起义

本来方腊的家庭还算富裕,衣食无忧,他的家乡清溪县,特产一种竹木漆。正是因为竹木漆,招来了“苏杭应奉局”的人,一下子打破了方腊的小日子,从生活滋润到生不如死,方腊决定造反。

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

久受花石纲之苦的苏州百姓,在方腊登高一呼之后,一呼百应,纷纷响应了方腊的造反行动。一时间呼声满天,官府衙门被打砸无数,造反的队伍也迅速扩大到了百万以上,过了一个多月,皇帝赵佶才知道这件事儿,为啥啊?因为当地官府隐瞒不报,想自己压下去,结果造反未平,等到皇帝赵佶知道的时候,方腊已经有了百万之众,这时候皇帝赵佶也有点蒙,赶紧派童贯去镇压。

童贯虽然是太监,但是打仗贼猛,尽管如此,童贯来到江浙的时候也有点头大,这地方与其说是造反,不如说是国中国,宋朝的货币都不流通了,宋朝的官府也不好使了。在深入了解之后,童贯决定攻心为上。

童贯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先和广大百姓认个错儿,然后又表明了一下态度,意思是大家不造反的话,之前所犯之过全都一笔勾销,而且“花石纲”的事情是有补贴的,之前都是这群贪官给贪污了,以后会给大家补贴。

大家一听没事儿了,也不用打仗也不用死,还给钱,那还造反干啥?于是方腊的起义军纷纷瓦解,从归宋朝管辖了。

但是童贯可没打算放过方腊,最终将方腊围在了他老家的山上,最终在一个山洞内,被韩世忠给活捉了。

宋江咋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一位起义军首领,有勇有谋,攻城略地,但是他的规模不大,和方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方腊是猛虎,宋江的最多算是毒蛇吧。

《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在方腊百万大军作乱期间,曾有侯蒙提出招降宋江,再派宋江的三十六人去征讨方腊,是的,你没看错,只有三十六人。不过侯蒙的计划被打乱,他在准备去招降的时候,突然死了,这件事儿也就搁置了。

后来宋江攻打大宋城池的时候,让宋将张叔夜用一千多人给收拾了,宋江一看大事不妙啊,赶紧表示愿意接受招降。只不过真实的宋江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后来时机一到,他又带人起义了。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这是张叔夜当时征讨宋江时发的榜文,里面确实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可见《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确实是他。

不过,在征讨方腊的宋军中,真的有一个宋江出现,不过,很可能与起义军首领宋江不是一个人,应该是宋军中另有一位宋江。当然了,此事没有确凿的证据,都是学者们的猜想。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不可能率领梁山起义军去征讨方腊,因为宋江的队伍三十六人,方腊的队伍百万。宋江接受招安是在被打败的情况下,至于被招安期间,是否随军去征讨过方腊,就不得而知了。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